半月谈时事评论:雅安地震预警进步 预报纠结的相关文章
2013年半月谈第8期:解放梦想
同一个世界,每一个梦想。
“中国梦”是深邃的,丰富的。它在每一方土地升腾,在每一个人心中生长。
“你的梦想是什么?”这是媒体接连推出的新闻调查的共同主题。然而,我更关注的是底层群体,在为生活的奔走、抗争中,如何激发他们寻梦的意愿?提升他们追梦的力量?拓展他们圆梦的机会?我要呼唤的是解放梦想,从生活的焦虑中,从价值的扭曲中,从权利的侵夺中,解放每一个中国人心中鲜活的梦想。
改革开放,开辟了一...[ 查看全文 ]
半月谈时事评论:向日本学习抗震经验
“4·20”四川雅安芦山7级地震造成巨大损失,据雅安市宝兴县县长介绍,目前,全县水电气中断,房屋几乎全部受损,包括汶川地震后重建的建筑。
“包括汶川地震后重建的建筑”几乎全部受损,令人恼火。汶川地震之后,重建建筑都是按照“8级抗震、9度设防”的要求设计施工,能够抗震级为8级、烈度为9度的地震,采用框架结构、整体浇灌的技术建设,承建单位都具有建筑施工一级资质。此次雅安地震,震级为7级、震中烈度在...[ 查看全文 ]
2013雅安地震中的“最美新娘”遭质疑
在四川省雅安市芦山县发生地震的当天,雅安电视台主持人陈莹本来要举办婚礼,可是地震后,她来不及换下婚纱,就前往第一线报道,被网友称为“最美新娘”。也有另外一种声音出现,一些人认为她是在炒作作秀,更指出陈莹明知地震发生,可是不顾他人安危,拒绝取消婚礼。婚礼后,也不脱下婚纱,就安排行程去报道新闻。(《武汉晚报》4月22日)
新的消息不断传来并接近真相,“最美新娘”的标签逐渐失色。原本以为这是一种崇高...[ 查看全文 ]
半月谈时事评论:雅安地震教会大家哪些道理
在震中芦山采访,发现一个现象:虽然地震猝不及防,损失重大,但有不少受灾群众还是表示,地震来时非常害怕,过后就没那么慌乱了。
芦山县震后第二天就有商贩开始营业。屋里不能呆,就搬出烟架子在路边卖。有金融机构震后8小时就开始接受存取款业务了。雅安城区蹬三轮的师傅说,汶川都过来了,“有啥子可怕的”。
看上去有些奇怪。汶川地震时,虽然震中在百公里外,传到雅安已经减弱了,可人们对那场地震更心有余悸。一位...[ 查看全文 ]
半月谈时事评论:雅安地震震出来的需求
在地震灾区,无论抢险救援,还是新闻采访,通讯信号都极为珍贵。
没有信号,震中灾情不能第一时间传出来,影响抗震救灾决策;信号不通,新闻报道不能第一时间发出去,全国人民为之着急。
要说急,通讯不畅,电信部门应该最着急。两天来电信部门加紧抢修、改进服务,很是下了一番功夫,为震中芦山提供了宝贵的免费无线上网点,让着急传稿的记者、着急汇报情况的工作人员,直呼给力。
一边喊给力,一边也疑问:上网能解决...[ 查看全文 ]
时事评论:从雅安地震看政府的制度建设
重视基于政府与社会良性互动的制度建设,不仅是当前回应自然灾害的现实需要,更是中央近年来高度关注的社会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从上世纪末的长江特大洪涝灾害起,突发自然灾害的应急实践就开始突破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上下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尤其在汶川大地震中,政府主导、社会主动参与的局面已经形成。社会的主动参与,不仅表现为传统的捐款捐物,更体现在公益的组织化运作、大量的志愿行动、全场景式的新媒体影...[ 查看全文 ]
半月谈时事评论:“微时代”见证最美中国
“整个中国一跃而起”,这是芦山地震后,一个国家面对灾难的姿态。政府有力有效的举措,媒体及时充分的播报,更有无数普通人用自己的方式,构筑心手相连的命运共同体。而早已进入亿万人民生活的互联网,无疑是凝聚正能量的重要平台。
中国国际救援队一条关于地震的微博,转发超过46万次;微信“地震救助”公众账号,不到1天有近10万人关注,发送信息15万条;搜索引擎、门户网站联手行动,搭起寻亲平台……不可能每个人...[ 查看全文 ]
半月谈时事评论:带薪休假难
“五一”小长假将至,“休假”又将成为热门话题。不少职工盘算着将年休假时间和小长假结合起来,这样可以办出国旅游、结婚度假等等大事儿。也有很多职工说,目前享受带薪年休假仍然是件困难事。
2008年1月1日起开始施行的《职工带薪年休假条例》,为劳动者每年享受5天到15天不等的带薪年假提供了足够的法律基础,但是2013年初一项全国调查显示,有超六成员工无法享受年休假。
今天,年休假已经不再成为一个陌...[ 查看全文 ]
半月谈时事评论:权力“躲猫猫”
一般情况下,办公室门上往往会标明主人身份。但在广西柳江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局领导办公楼层,8个房间牌子上一律只标“办公室”,6个局领导的办公室隐藏其中。来办事的群众说,这简直就是“迷魂阵”,办事不知该到哪儿找人。
“门难进,脸难看,事难办”,是群众对于一些单位衙门作风的精辟总结。如今,面对清一色的“办公室”牌子,估计还要再加上一条“门难找”。对此,柳江县住建局副局长给出的解释是,住建局正在调整办...[ 查看全文 ]
半月谈时事评论:救灾在舆论进步方面的意义
在抗震救灾方面,中国这种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举国体制,既成熟又有力,令人很放心。与救灾活动没有直接关系的大多数国民,亲自下场帮忙,或提供场外指导,都有点像添乱。把自己份内的事做好,倒是更好的支援。
有人已注意到,与5年前的汶川地震时相比,中国媒体有进步了。观察者网专栏作者余亮在本周发表的文章中对此做了一个很好的盘点,并总结道:“从官媒到商媒,目前都是理性占上风。‘敢于’冒...[ 查看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