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群相关文章 半月谈评论:低保养了哪些人的相关文章推荐
半月谈评论:低保养了哪些人
公完善低保制度,关键还在于公开。一者是低保名单公开,让暗箱操作者无所遁形;一者就在于财政公开,让公众知晓在这方面的预算开支。
中国社科院发布社会保障绿皮书。在安徽、福建等5省市的调查显示,受调查的低保家庭中,6成不是贫困家庭,有近8成的贫困户没有享受低保救助。
绿皮书称,实践中划一条贫困线很难,在农村计算家庭收入,一直是困扰政策实施的一个主要问题。考虑到相关调查确定的贫困指标可能存在不一致,上列数据未必完全准确。但应看到,各地不同程度存在“应保未保”“不该保乱保”现象,应为基本事实。
多年前我在农村参与过民政扶贫等事务,可以说当时给谁家低保基本靠良心。明显的贫困户一般不会漏掉(即便错漏,有些贫困户也会主动来找),但有些可划可不划的家庭,就要看办事人员的“自由裁量”。相关标准固然难以绝对化、精确化,但这确实也给滥用职权、弄虚作假留出了余地。特别是,有些权贵通过暗箱操作“吃低保”,成为低保制度的硕鼠。
低保制度的准则应该是,让暂时陷入生活无着的人获得基本救助,获得喘息机会。因此,低保不能变成“养懒人”,而要有进有出,防止贫困人口固化。在一个正常社会,人们应以靠自己的双手创造财富为荣,以不劳而获为耻。
“错保”“乱保”是一个方面,而当前“应保未保”的问题尤其突出。不该保的进入低...
[ 查看全文 ]
半月谈评论:低保养了哪些人的相关文章
半月谈时事评论:干部要接地气
领导干部应熟悉底层、掌握底数、坚守底线。只有熟悉底层、接通地气,才能科学决策、赢得民心。唯有吃透上情、摸清下情,才能掌握底数、驾轻就熟。底线是做人之本、处事之基、为官之要,不可逾越,必须坚守。
面对复杂的环境、繁重的任务、群众的期盼,领导干部应熟悉底层、掌握底数、坚守底线。
万丈高楼平地起。作为领导干部,只有熟悉底层、接通地气,准确了解基层实际,确切掌握一线诉求,真正体悟百姓疾苦,才能从实际...[ 查看全文 ]
半月谈时事评论:房产税
近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继续做好房地产市场调控工作,扩大个人住房房产税改革试点范围。财政部财科所所长贾康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中国未来的房产税改革,绝不可能覆盖低收入人群。房产税改革应该是坚持只调节高端。”
近些年来,有关房产税改革各种说法都有,其中一种说法是,房产税未来可能会普遍征收,包括一套房以及普通住房在内。这令不少仅仅拥有一套普通住房的民众颇感担忧。贾康的表态,无疑让不少仅拥有一套普...[ 查看全文 ]
半月谈时事评论:转角遇罚
【事件概述】
在我国的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随意横穿马路、践踏草坪,公共场所大声喧哗、乱扔垃圾等这些“中国式陋习”近日引起了社会的广泛热议,不久前,陆续有城市对此类行为进行处罚。温州市于4月1日起开罚行人闯红灯、乱穿马路等违法行为,各辖区交警大队统一处罚力度——罚款5元。
【背景链接】
《温州都市报》4月1日报道:温州市今起开罚行人闯红灯、乱穿马路等违法行为,各辖区交警大队统一处罚力度——罚款...[ 查看全文 ]
半月谈时事评论:雅安地震预警进步 预报纠结
4月20日,四川雅安芦山遭遇7级大地震,再次让中国和四川进入全民抗震救灾进行时。对于地震为何会在与汶川相邻的芦山再次发生,专业人员在探讨原因的同时,公众也在追问原因,并且直逼地震预防的核心问题:地震能否预报和预警。
地震预警和地震预报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前者是在地震之后发出信息,后者是在地震发生之前做出预报,显然,后者比前者的难度更大,情况也更复杂。正如任何事情都是从简易之处突破一样,地震预警在...[ 查看全文 ]
2013年半月谈第8期:解放梦想
同一个世界,每一个梦想。
“中国梦”是深邃的,丰富的。它在每一方土地升腾,在每一个人心中生长。
“你的梦想是什么?”这是媒体接连推出的新闻调查的共同主题。然而,我更关注的是底层群体,在为生活的奔走、抗争中,如何激发他们寻梦的意愿?提升他们追梦的力量?拓展他们圆梦的机会?我要呼唤的是解放梦想,从生活的焦虑中,从价值的扭曲中,从权利的侵夺中,解放每一个中国人心中鲜活的梦想。
改革开放,开辟了一...[ 查看全文 ]
半月谈时事评论:向日本学习抗震经验
“4·20”四川雅安芦山7级地震造成巨大损失,据雅安市宝兴县县长介绍,目前,全县水电气中断,房屋几乎全部受损,包括汶川地震后重建的建筑。
“包括汶川地震后重建的建筑”几乎全部受损,令人恼火。汶川地震之后,重建建筑都是按照“8级抗震、9度设防”的要求设计施工,能够抗震级为8级、烈度为9度的地震,采用框架结构、整体浇灌的技术建设,承建单位都具有建筑施工一级资质。此次雅安地震,震级为7级、震中烈度在...[ 查看全文 ]
半月谈时事评论:雅安地震教会大家哪些道理
在震中芦山采访,发现一个现象:虽然地震猝不及防,损失重大,但有不少受灾群众还是表示,地震来时非常害怕,过后就没那么慌乱了。
芦山县震后第二天就有商贩开始营业。屋里不能呆,就搬出烟架子在路边卖。有金融机构震后8小时就开始接受存取款业务了。雅安城区蹬三轮的师傅说,汶川都过来了,“有啥子可怕的”。
看上去有些奇怪。汶川地震时,虽然震中在百公里外,传到雅安已经减弱了,可人们对那场地震更心有余悸。一位...[ 查看全文 ]
半月谈时事评论:雅安地震震出来的需求
在地震灾区,无论抢险救援,还是新闻采访,通讯信号都极为珍贵。
没有信号,震中灾情不能第一时间传出来,影响抗震救灾决策;信号不通,新闻报道不能第一时间发出去,全国人民为之着急。
要说急,通讯不畅,电信部门应该最着急。两天来电信部门加紧抢修、改进服务,很是下了一番功夫,为震中芦山提供了宝贵的免费无线上网点,让着急传稿的记者、着急汇报情况的工作人员,直呼给力。
一边喊给力,一边也疑问:上网能解决...[ 查看全文 ]
时事评论:从雅安地震看政府的制度建设
重视基于政府与社会良性互动的制度建设,不仅是当前回应自然灾害的现实需要,更是中央近年来高度关注的社会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从上世纪末的长江特大洪涝灾害起,突发自然灾害的应急实践就开始突破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分工负责、上下分级管理的管理体制。尤其在汶川大地震中,政府主导、社会主动参与的局面已经形成。社会的主动参与,不仅表现为传统的捐款捐物,更体现在公益的组织化运作、大量的志愿行动、全场景式的新媒体影...[ 查看全文 ]
半月谈时事评论:“微时代”见证最美中国
“整个中国一跃而起”,这是芦山地震后,一个国家面对灾难的姿态。政府有力有效的举措,媒体及时充分的播报,更有无数普通人用自己的方式,构筑心手相连的命运共同体。而早已进入亿万人民生活的互联网,无疑是凝聚正能量的重要平台。
中国国际救援队一条关于地震的微博,转发超过46万次;微信“地震救助”公众账号,不到1天有近10万人关注,发送信息15万条;搜索引擎、门户网站联手行动,搭起寻亲平台……不可能每个人...[ 查看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