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群相关文章

公共基础知识真题及答案(七十二)的相关文章推荐

公共基础知识真题及答案(七十二)

1.根据我国《劳动合同法》有关规定,下列哪一项说法是正确的?( ) A. 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15日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B. 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三个月 C.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变更劳动合同约定的内容。变更劳动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D. 劳动合同部分无效,即使不影响其他部分效力的,其他部分也仍然无效 2.“十二五”时期,我国对外开放战略将实现的转变不包括:( ) A.从以往的以出口创汇为核心目标转变为以促进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为目标 B.从以往追求外资外贸规模与速度转为讲求质量与效益 C.从以往的以“引进来”为主转变为以“走出去”为主 D.从以往的制造业开放为主转变为制造业与服务业开放并重 3.加快培育和发展以重大技术突破、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对于推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下列均属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是( ) 。 A. 节能环保、房地产、农业和生物育种、新材料 B. 新能源汽车、载人航天、新能源、金融 C. 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 D. 生物、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高铁 4.根据《选举法》,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 查看全文 ]

公共基础知识真题及答案(七十二)的相关文章

2013公共基础知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历史形态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历史形态 (1) 唯物主义经历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三种形态。 (三种唯物论各自的观点、特点、局限性)(古代近代唯物论的共同局限性)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把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原初的物质”作为世界的本原,如水、火、气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具有非科学性、直观性、猜测性的局限性。 (特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查看全文 ]
2013-08-05

专题推荐:

2013公共基础知识: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 a、定义(思维和存在的关系);b、提出(恩格斯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c、内容(第一性,同一性);d、每方面内容的作用;e、每方面内容的地位。 (1)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本原的问题,它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唯一标准。②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或能否彻底认识...[ 查看全文 ]
2013-08-05

专题推荐:

2013公共基础知识:哲学的科学内涵

哲学的科学内涵 (1)(理论性质)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但是不能说哲学就是世界观,世界观是自发的形式,哲学是自觉地理论形态) (2) (对象)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马哲是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3) (功能)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4) 哲学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 推荐阅读:公共基础...[ 查看全文 ]
2013-08-05

专题推荐:

2013公共基础知识:刑法概述

刑法概述 刑法的任务和适用范围 刑法是国家的基本法律之一,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与刑罚的法律。具体而言,刑法是以国家名义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和应负刑事责任,并给犯罪人以何种刑罚处罚的法律。 一、刑法的任务 我国《刑法》第2条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任务,是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 查看全文 ]
2013-08-05

专题推荐:

2013公共基础知识:刑法的基本原则

刑法的基本原则 一、罪刑法定原则 “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和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是罪刑法定的基本含义。我国1979年刑法没有明确规定罪刑法定原则,而是规定了类推制度。从逻辑上说,罪行法定与类推是存在明显矛盾的。1997年修订后的刑法从完善我国刑事法治、保障人权的需要出发,明文规定了罪刑法定原则,并废止类推,成为我国刑法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修订后的《刑法》第3条规定:“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 查看全文 ]
2013-08-05

专题推荐:

2013公共基础知识:犯罪的概念及特征

犯罪的概念及特征 一、犯罪的概念 《刑法》第13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二、犯罪的特征...[ 查看全文 ]
2013-08-05

专题推荐:

2013公共基础知识:犯罪客体

犯罪客体 犯罪客体,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犯罪客体是犯罪构成的必要要件。没有一个犯罪是没有犯罪客体的。犯罪之所以具有社会危害性,首先是由其所侵犯的犯罪客体决定的。一个行为不侵犯任何客体,不侵犯任何社会关系,就意味着不具有社会危害性,也就不能构成犯罪。 犯罪客观方面 犯罪的客观方面,是犯罪活动的客观外在表现,具体是指说明某种犯罪是通过什么样的行为、在什么样的...[ 查看全文 ]
2013-08-05

专题推荐:

2013公共基础知识:犯罪主体

犯罪主体 犯罪主体,是指实施犯罪并且承担刑事责任的人。犯罪主体是犯罪构成的一个重要要件。任何犯罪都有主体。没有犯罪主体就不存在犯罪,更不会发生刑事责任。因此,确定犯罪主体是追究刑事责任的前提。 按照我国刑法的一般规定,只有达到一定年龄并具有责任能力的自然人,才能成为犯罪主体,责任年龄和责任能力是构成犯罪主体的必要条件。没有达到法定年龄或者虽然达到法定年龄但没有责任能力的人,即使给社会造成了一...[ 查看全文 ]
2013-08-05

专题推荐:

2013公共基础知识:犯罪主观方面

犯罪主观方面 犯罪主观方面是指行为人对其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及其危害结果所持的故意或过失的心理态度。 一、犯罪故意 根据《刑法》第14条第1款规定,犯罪故意是指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的一种心理态度。 根据《刑法》第14条第1款规定,犯罪故意可分为以下两种类型: 1. 直接故意。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并且希望这种...[ 查看全文 ]
2013-08-05

专题推荐:

2013公共基础知识:共同犯罪

共同犯罪 共同犯罪的定罪 《刑法》第25条规定了共同犯罪的定义:“共同犯罪是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由此可见,共同犯罪的定罪必须具备以下主、客观条件: 一、共同犯罪定罪的客观条件--共同犯罪行为 共同犯罪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行为。共同犯罪行为,是指各个共同犯罪人在参加共同犯罪时,不论其分工如何,参与程度如何,所有共同犯罪人的行为总是有机联系的,在整个犯罪的链条中,这些行为都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查看全文 ]
2013-08-05

专题推荐:

推荐访问
公共事务经理 物管中心公共设施管理部--客务主管 2015中考语文真题答案 2007中考英语真题答案 考研答案 A2证十二年驾龄司机求职 基础物流事业部业务员 物管中心公共设施管理部--强电 物管中心公共设施管理部经理 公共管理专业 涪陵区第十二中学 试题及答案判断推理 试题及答案言语理解 参考答案 重庆试题及答案常识 试题及答案常识 山东试题及答案常识 签证基础 公共利益 公共关系专业
热点推荐
425联考 国家公务员考试成绩查询 行测真题 公务员答题技巧 国家公务员面试时间 行测模拟试题 申论真题 公务员面试模拟题 国考行测真题 公务员车改补贴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