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群相关文章

公共基础知识真题及答案(七十四)的相关文章推荐

公共基础知识真题及答案(七十四)

1.商品最本质的因素是( )。 A.价值 B.价格 C.使用价值 D.交换价值 2.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是( )。 A.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B.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成正比 C.劳动生产率提高时价值量不变 D.劳动生产率降低时价值量不变 3.社会生产中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是( )。 A.社会生产力 B.劳动生产率 C.生产劳动者 D.科学与技术 4.随着工资水平的提高( )。 A.劳动的供给量一直增加 B.劳动的供给量先增加,但工资提高到一定水平后,劳动的供给不仅不会增加反而会减少 C.劳动的供给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就不会增加也不会减少了 D.劳动的供给量先减少,后增加 5.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是以( )。 A.复杂劳动为尺度 B.简单劳动为尺度的 C.具体劳动为尺度的 D.个别劳动为尺度的点击下一页查看答案。[page] 1.A【解析】价值指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它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商品的本质因素。 2.A【解析】商品的价值量同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3.A【解析】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人类社会基本矛盾中最根本的矛盾。在这一矛盾统一体即社会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革命的因素。它总是处在不断发展和变动的... [ 查看全文 ]

公共基础知识真题及答案(七十四)的相关文章

公共基础知识真题及答案(七十三)

1.国有经济的主导地位和作用应当主要体现在( ) A.国有经济保持对国民经济全局发展的控制力 B.国有经济的比重高于集体经济 C.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高比重 D.国有经济在各部门、各地区都占多数 2.2011年我国经济工作中,各方面要切实把重点放到( )上来。 A.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B.促进社会和谐进步 C.加快转变经济增长速度D.区域经济发展协调性 3.当社会总供给小于...[ 查看全文 ]

公共基础知识真题及答案(七十二)

1.根据我国《劳动合同法》有关规定,下列哪一项说法是正确的?( ) A. 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15日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B. 劳动合同期限一年以上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三个月 C. 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协商一致,可以变更劳动合同约定的内容。变更劳动合同,应当采用书面形式 D. 劳动合同部分无效,即使不影响其他部分效力的,其他部分也仍然无效 2.“十...[ 查看全文 ]

2013公共基础知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历史形态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历史形态 (1) 唯物主义经历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三种形态。 (三种唯物论各自的观点、特点、局限性)(古代近代唯物论的共同局限性) ①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基本特征是,把一种或几种具体的物质形态、 “原初的物质”作为世界的本原,如水、火、气等。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具有非科学性、直观性、猜测性的局限性。 (特点:古代朴素唯物主义...[ 查看全文 ]
2013-08-05

专题推荐:

2013公共基础知识:哲学基本问题

哲学基本问题 a、定义(思维和存在的关系);b、提出(恩格斯提出的哲学基本问题);c、内容(第一性,同一性);d、每方面内容的作用;e、每方面内容的地位。 (1)思维和存在(或精神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即物质和意识哪个是世界本原的问题,它是划分唯物论和唯心论的唯一标准。②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即思维能否认识或能否彻底认识...[ 查看全文 ]
2013-08-05

专题推荐:

2013公共基础知识:哲学的科学内涵

哲学的科学内涵 (1)(理论性质) 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但是不能说哲学就是世界观,世界观是自发的形式,哲学是自觉地理论形态) (2) (对象)哲学是关于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马哲是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3) (功能)哲学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4) 哲学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在阶级社会具有阶级性。 推荐阅读:公共基础...[ 查看全文 ]
2013-08-05

专题推荐:

2013公共基础知识:刑法概述

刑法概述 刑法的任务和适用范围 刑法是国家的基本法律之一,是规定犯罪、刑事责任与刑罚的法律。具体而言,刑法是以国家名义规定什么行为是犯罪和应负刑事责任,并给犯罪人以何种刑罚处罚的法律。 一、刑法的任务 我国《刑法》第2条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的任务,是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以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 查看全文 ]
2013-08-05

专题推荐:

2013公共基础知识:刑法的基本原则

刑法的基本原则 一、罪刑法定原则 “法无明文规定不为罪和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是罪刑法定的基本含义。我国1979年刑法没有明确规定罪刑法定原则,而是规定了类推制度。从逻辑上说,罪行法定与类推是存在明显矛盾的。1997年修订后的刑法从完善我国刑事法治、保障人权的需要出发,明文规定了罪刑法定原则,并废止类推,成为我国刑法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修订后的《刑法》第3条规定:“法律明文规定为犯罪行为的,依...[ 查看全文 ]
2013-08-05

专题推荐:

2013公共基础知识:犯罪的概念及特征

犯罪的概念及特征 一、犯罪的概念 《刑法》第13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颠覆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推翻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犯国有财产或者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侵犯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处罚的,都是犯罪,但是情节显著轻微危害不大的,不认为是犯罪。” 二、犯罪的特征...[ 查看全文 ]
2013-08-05

专题推荐:

2013公共基础知识:犯罪客体

犯罪客体 犯罪客体,是指我国刑法所保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犯罪客体是犯罪构成的必要要件。没有一个犯罪是没有犯罪客体的。犯罪之所以具有社会危害性,首先是由其所侵犯的犯罪客体决定的。一个行为不侵犯任何客体,不侵犯任何社会关系,就意味着不具有社会危害性,也就不能构成犯罪。 犯罪客观方面 犯罪的客观方面,是犯罪活动的客观外在表现,具体是指说明某种犯罪是通过什么样的行为、在什么样的...[ 查看全文 ]
2013-08-05

专题推荐:

2013公共基础知识:犯罪主体

犯罪主体 犯罪主体,是指实施犯罪并且承担刑事责任的人。犯罪主体是犯罪构成的一个重要要件。任何犯罪都有主体。没有犯罪主体就不存在犯罪,更不会发生刑事责任。因此,确定犯罪主体是追究刑事责任的前提。 按照我国刑法的一般规定,只有达到一定年龄并具有责任能力的自然人,才能成为犯罪主体,责任年龄和责任能力是构成犯罪主体的必要条件。没有达到法定年龄或者虽然达到法定年龄但没有责任能力的人,即使给社会造成了一...[ 查看全文 ]
2013-08-05

专题推荐:

推荐访问
公共事务经理 物管中心公共设施管理部--客务主管 第四十四 2015中考语文真题答案 2007中考英语真题答案 考研答案 基础物流事业部业务员 物管中心公共设施管理部--强电 物管中心公共设施管理部经理 公共管理专业 试题及答案判断推理 试题及答案言语理解 参考答案 重庆试题及答案常识 试题及答案常识 山东试题及答案常识 签证基础 公共利益 公共关系专业 韩国留学知识
热点推荐
部队涨工资 公务员人事管理条例 423联考 申论真题 国家公务员考生经验 国家公务员面试名单 国家公务员考试政策 公务员车改补贴标准 公务员成绩查询时间 公务员补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