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群相关文章 发短信礼仪的相关文章推荐
发短信礼仪
■发短信一定要署名
短信署名既是对对方的尊重,也是达到目的的必要手段。元旦前一天工作关系繁多的秦先生收到了70多条祝福短信。其中有60条是不署名的,好多内容还相同。秦先生也搞不清楚这些人都是谁和谁。这种祝福发了等于没发。如果是正事,不署名更会耽误事。
■短信祝福一来一往足矣
现在每逢节日,人们都会发短信祝福。来而不往非礼也,所以别人发来短信,自己就要回一个短信。接到对方短信回复后,一般就不要再发致谢之类的短信,因为对方一看,又得回过来。就祝福短信来说,一来一往足矣,二来二往就多了,三来三往就成了繁文缛节。
■有些重要电话可以先用短信预约
有时要给身份高或重要的人打电话,知道对方很忙,可以先发短信“有事找,是否方便给您打电话?”如果对方没有回短信,一定不是很方便,可以在较久的时间以后再拨打电话。
■及时删除自己不希望别人看到的短信
一些人经常把手机放在桌上,如果出办公室办事或者去卫生间,也许有好奇之人就会顺手翻看短信。如果上面有一些并不希望别人看到的短信,就可能引起麻烦。如果不幸被对方传播出去,后果就更严重。夫妻之间亦是。难免会有异性同事、朋友发一些语言亲昵的短信,其实是因为双方熟了,开开玩笑,如果让爱人看见,就会引起不必要的误会,因此经不起推敲的短信一定要及时删除。
...
[ 查看全文 ]
发短信礼仪的相关文章
元宵节习俗礼仪
元宵节的起源
元宵,原意为“上元节的晚上”,因正月十五“上元节”主要活动是晚上的观灯赏月,后来节日名称也演化为“元宵节”。正月十五闹元宵,将从除夕开始延续的庆祝活动推向又一个高潮。元宵之夜,大街小巷张灯结彩,人们赏灯,猜灯谜,吃元宵,成为世代相沿的习俗。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早在2000多年前的秦朝就有了,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帝提倡佛教,听说佛教有正月十五日僧人观佛舍利,点灯敬佛的...[ 查看全文 ]
腊八节习俗礼仪
每年的腊月十二月初八,是华夏传统的腊八节,腊月里最重大的日子之一,过了这一天,年喜走进千家万户,离春节团圆的日子不远了。
小时候父母工作忙,家中小节基本不过。每逢这个节气,晚上全家人在一起,外婆做着针线总是说一声,今天是腊月初八了,妈妈在桌子的对面改着本子,抬头应一声:嗯,马上学生要考试了,再对望着她们说话的我催促道:赶快复习!对于腊八是什么日子很模糊,只知道就要考试了。参加工作后,学到了不少民...[ 查看全文 ]
七夕习俗礼仪
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的夜晚,天气温暖,草木飘香,这就是人们俗称的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横贯南北,争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
七夕坐看牵牛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这个夜晚,是天上织女与牛郎在...[ 查看全文 ]
新年习俗礼仪
每年公历的1月1日,是新的一年的初始,中国人习惯将这一天称为“元旦”,“元旦”一词至今在中国已沿用4000多年。
“元旦”一词,是中国古代的“土产”。在中国夏朝时候产生了“夏历”,就是现在的“农历”,规定以农历的正月初一为“元旦”。
在中国汉语中,“元旦”是个合成词,“元”是“初”“始”的意思,“旦”指天亮或早晨。殷商时代的青铜器皿上,就已有“旦”的象形字。“旦”的上面是个“日”,表示一轮圆圆...[ 查看全文 ]
万圣节礼仪
每年的10月31日,是西方世界的传统节日——万圣夜Halloween,主要流行于北美、不列颠群岛、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当晚小孩会穿上化妆服,戴上面具,挨家挨户收集榶果。汉语地区常将万圣夜俗称为万圣节。
万圣夜英文称之“Halloween”,为“All Hallow Eve”的缩写,是指万圣节All Hallow's Day的前夜,类似于圣诞夜被称为“Christmas Eve”。“Hallow”来...[ 查看全文 ]
慰问礼仪须知
慰问活动是机关单位组织有关人员进行安抚问候的活动,它是常见的一种公务礼仪形式。一般是对地区遭受灾害、个人遭遇不幸或困难进行劝慰,或者是对工作在第一线的群体付出辛劳进行问候。开展慰问活动,可以履行道义责任,给人以鼓励、同情、理解和支持,体现扶危帮困的精神。
慰问的类型
1、伤病慰问
在国际交往中,一国元首或政府首脑患病或负伤,其他友好国家领导人通常会发电慰问,并令驻外使节前往探视。对有关领导、...[ 查看全文 ]
参观礼仪常识
参观是指有计划、有准备地对特定的项目进行的实地观察。
参观的具体项目,应当在一定的程度上同自己的业务范围相关。
1、针对性,对自己是最重要、最有实际价值的项目。
2、量力而行,同时兼顾费用的高低、时间的长短、路途的远近以及当时工作繁忙的具体程度。
3、照顾个人意愿。
4、讲究客随主便,参观项目应由宾主双方共同商定。凡因公进行的正式参观,都要提前做好必要的计划。
参观计划的主要内容大体上...[ 查看全文 ]
展览会举办礼仪
办展览会需注意到礼仪:
展览会是指集中陈列实物、模型、文字、图表、影像资料供人参观了解的形式所组织的宣传性聚会。
根据惯例,展览会的组织者需要重点进行的工作包括参展单位的确定、展览内容的宣传、展示位置的分配、安全保卫的事项、辅助服务的项目,等等。
参展单位则需在正式参加展览会时,必要要求派出人员齐心协力、同心同德,为大获全胜而努力奋斗。尤其是在整体形象、待人礼貌、解说技巧等三个主要方面,参展...[ 查看全文 ]
新婚礼仪
新人的基本站姿:
新人背伸直,朝两人的内侧站立"八"字形;
新娘比新郎靠后约15cm;
新郎手肘稍弯,新娘把手搭在新郎肘内。
新人的行姿:
新人行姿要求步调缓慢一致;
不要总看裙摆,抬脚尖托裙摆,也不要踢得太高,不要露脚;
新娘慢新郎半步。
新娘目视前方10米处,有点含羞神圣的感觉。
新人的坐姿:
上半身挺直,坐椅子的一半;
稍稍扭腰向新郎一侧,双腿并拢;
婚礼的鞠躬行礼:...[ 查看全文 ]
中国拜年礼仪
“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也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健康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到同辈亲友,也要施礼互贺。至今未曾改变这种礼仪,只是在形式上更多元化了。
年初一,人们都早早起来,穿上最漂亮的衣服,打扮得整整齐齐,出门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
中国人自明清起始,对拜年礼仪定下了不成文的规矩,有着一定的次序:首拜天地神祗,次拜祖先真影,再拜高堂尊长,最后全家按...[ 查看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