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谈散文中的美学
我感觉现代散文中的美学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来自先秦文学、唐诗宋词;另一个则是借鉴西方的散文作品。先秦文学和唐诗宋词简练,注重于作品的深意;而外国文学的散文语言注重于直观,散而不乱。 举例说明,李清照本人就传承了“诗言志,词言情”的思想。如《乌江》: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在李清照看来诗就应该这样写,此篇也是她的代表作。 相反,词则要言情,把写实与情结合起来写。如《点绛唇》: “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 露浓花瘦,薄汗轻衣透。 见有人来,袜刬金钗溜。 和羞走,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 她通过一位少女的举止,写尽了这位少女的羞涩之态,固千百年来这首词依然耐人回味。 从第一篇的诗来看,李清照直抒胸臆,几乎看不到任何写实的手法,仅仅是引用了一个故事;而下一篇词却是通过人物动作、形态,巧妙的刻画了人物的形态,如“慵整、纤手、透、和、嗅”几个词运用得相当传神。 说到这里江淹的《恨赋》、《别赋》在文字上也是相当考究的,往往四个字为一组,第三个字必为动词,这就使整篇赋的语言凝炼,富于动感和张力。 像朱自清、徐志摩、季羡林以及余光中的散文深受西方散文的影响,季羡林和徐志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散文里,几乎看不到当时社会的痕迹。朱自清的散文也是通过... [ 查看全文 ]小谈散文中的美学的相关文章
正在提交表单,请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