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考前押题试卷及答案(1)
教师资格考试迫在眉睫,希望考生们都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准备,已经弄懂每一个中学教育学知识点,并做了许多试题练习,预祝考生们都能取得好成绩!以下资讯由留学群教师资格证考试网整理而出:江西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考前押题试卷及答案(1),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一、单选题(在每小题的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正确答案,错选、多选或不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30分)1.“导生制”的管理模式最早出现在19世纪初的()。A.德国B.法国C.英国D.美国2.道家主张教育要()。A.“有教无类”B.“非攻”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D.“建国君民、教学为先”3.学生最重要的权利是()。A.人身自由权B.受教育权C.人格尊严权D.隐私权4.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是()。A.巩固知识B.领会知识C.运用知识D.检查知识5.学校各群体所具有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是学校文化的()。A.特征B.表象C.核心D.内容6.素质教育是促进()的教育。A.个性发展B.认识发展C.情感发展D.意志发展7.校园文化的核心是学校的()文化。A.观念和制度B.精神或观念C.组织和制度D.物质8.将儿童个体的直接经验加以规范化和具体化为课程,并且付诸实践的教育家是()。A.布卢姆B.布鲁纳C.杜威D.桑代克9.教学的特殊组织形式是(... [ 查看全文 ]江西省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考前押题试卷及答案(1)的相关文章
2016年辽宁省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高分模拟试题【4】
当你做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试题的时候,你答题的准确率会是百分之百吗?来挑战一下吧!以下资讯由留学群教师资格证考试网整理而出:2016年辽宁省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高分模拟试题【4】,希望对您有所帮助!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在创造性的培养上有一种“头脑风暴法”,以下不属于这种方法的是()A.百家争鸣B.自由辩论C.抢答D.“胡说八道”2、地方方言影响学...[ 查看全文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学知识与能力》经典题集:每日一练(9月28日)
要相信自己的每一分努力都不会白费,岁月会回馈给你最好的,现在好好复习教师资格考试,拿起笔做些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试题,并通过考试吧。以下资讯由留学群教师资格证考试网整理而出“教师资格证考试《教学知识与能力》经典题集:每日一练(9月28日)”,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单项选择题1、 不是创设情境的教学方法是()。A.故事引趣B.观察演示C.组织活动D.引导联想2、 “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它体现的教...[ 查看全文 ]初级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前预测试卷(5)
同学们在复习中学教育学的时候,一定要多看教材,先来看看:初级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前预测试卷(5),详情请关注留学群教师资格证考试网。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下列所述属于欧洲西部地理特征的是()。A.冰川地貌分布较广 B.气候南北向差异大,东西向无明显差异C.河网稀疏,水量充沛D.人口密度自西向东锐减2、下图为某大洲地形剖面示意图。读图...[ 查看全文 ]2016年教师资格考试《小学综合素质》高频考点速记:信息处理能力
留学群教师资格考试网为您整理“2016年教师资格考试《小学综合素质》高频考点速记:信息处理能力”,同学们一定要加油复习教师资格考试,多看看教师资格证教育学知识点,才能拿到教师资格考试证书!第五章 教师基本能力内容简介本章主要考查考生作为教师的基本能力。要求考生具有信息处理能力、逻辑思维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本章内容主要以单项选择题和写作的形式进行考查,考生需重点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如W...[ 查看全文 ]2016年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高频考点速记:教学反思
多熟读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点,对你的教师资格考试复习有帮助,能让你更加熟悉知识点。留学群教师资格考试网为您整理“2016年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高频考点速记:教学反思”,欢迎您练习下载!第二节 教学反思高频考点提要1.教学反思的概念;2.教学反思的基本特征;3.教学反思的内容;4.教学反思的意义;5.教学反思的类型;6.教学反思的原则;7.教学反思的方法。高频考点速记一、教学反思的概念...[ 查看全文 ]河南省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绝密考点:第六章 教学(上)
留学群教师资格考试网为您整理“河南省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绝密考点:第六章 教学(上)”,考生们可以多背诵教师资格证教育学教材,熟悉各章节知识考点。祝广大考生都能通过教师资格考试!一、教学的概念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教育活动。教学,是学校进行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是教师教、学生学的统一活动。二、教学的意义第一,教学是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查看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