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小学综合素质》考前押题试卷(6)
考生们需要努力的复习,遇到不懂的问题多钻研,才有可能通过教师资格证教育学。“教师资格考试《小学综合素质》考前押题试卷(6)”由留学群教师资格证考试网整理而出,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更多关于教师资格证考试等方面的信息,请持续关注本站!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9小题,每小题2分,共58分)1、男同学小陈平时自由散漫,学习不认真。一天在课堂上用手机给班上的女同学发短信“曾某,我爱你”,被上课的王老师发现并收缴,还将小陈的短信向全班同学宣读,同时指责其“思想堕落,道德败坏”。下课后小陈要求王老师归还手机,王老师说:“这是罪证,不能归还,要交学校德育处。”校长指出王老师:①未经学生同意翻看短信侵犯学生的隐私权。②批评的话语侵犯学生的人格权。③收缴手机侵犯学生的财产权。④作为老师不能以违法的方式对待学生的违纪行为。你认为校长的说法正确的是()。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2、Excel中,若要按某个字面对某些数据分类汇总,则需先按这个字段进行()。A.排序B.求和C.求平均值D.求最大值3、教师整体发展,尤其是教师职业道德和人格健康发展的主要基础是()。A.政治素质B.身体素质C.业务素质D.心理素质4、甲说:我赞成小王和小李都去参加演出。乙说:我不同意你的看法。以上如果为真,请... [ 查看全文 ]教师资格考试《小学综合素质》考前押题试卷(6)的相关文章
2016年辽宁省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高分模拟试题【2】
你知道哪里有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试题解析下载吗?留学群教师资格考试网为您整理“2016年辽宁省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高分模拟试题【2】”,欢迎您阅读下载!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群体对每个成员的吸引力,就是()A.群体凝聚力B.课堂气氛C.群体规范D.学校人际关系2、在加里培林及其学派的著作中称为“物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能是()A.原型操作B.原型定向...[ 查看全文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学知识与能力》经典题集:每日一练(9月27日)
你或许不能决定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试成绩,但是你可以影响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试成绩,从现在开始,拒绝拖延症,开始做题复习吧。留学群教师资格考试网为您整理“教师资格证考试《教学知识与能力》经典题集:每日一练(9月27日)”,希望同学们可以顺利通过考试!单项选择题1、 文献综述报告主要内容除正文和主要文献目录外,还应包括()。A.问题的提出和研究方法B.问题的提出和研究假设C.研究假设和研究方法D.研...[ 查看全文 ]2016年教师资格考试《小学综合素质》高频考点速记:教师的文学素养
留学群教师资格考试网为您整理“2016年教师资格考试《小学综合素质》高频考点速记:教师的文学素养”,考生们可以多背诵教师资格证教育学教材,熟悉各章节知识考点。祝广大考生都能通过教师资格考试!第三节 教师的文学素养高频考点提要1.外国文学;2.中国古代文学名家名著;3.中国现代文学名家名著。高频考点速记一、外国文学(一)古典文学1.古希腊罗马文学(1)寓言《伊索寓言》具有很高的哲理性。(2)古希...[ 查看全文 ]河南省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绝密考点: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加油复习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多做题,多看看教材,理解教材中的知识点,就有希望通过教师资格考试!以下资讯由留学群教师资格证考试网整理而出河南省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学》绝密考点:第三章 教育与个人的发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小学教育的对象是六七岁至十一二岁的儿童。根到底要看小学教育能不能促进儿童的发展。一、身心发展的概念人的发展,是指个体从生到死的变化过程。这个变化既有连续的、渐进的量的变化.又有质...[ 查看全文 ]初级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前预测试卷(4)
留学群教师资格考试网为您整理:初级中学教师资格考试《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考前预测试卷(4),想通过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考生们一定弄懂每一个中学教育学章节考点,并多做些中学教育学试题,才有希望取得好成绩!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1、下图所示均为我国著名林木景观示意图。读图完成1-25题。 图中各景观所在地区自然环境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冬冷夏热,光...[ 查看全文 ]2016年辽宁省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高分模拟试题【3】
面临教师资格证考试,许多考生都茫然无措,不知道从何下手复习,首先来做做教师资格证教育学练习题吧,由留学群教师资格证考试网整理而出的:2016年辽宁省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高分模拟试题【3】,希望对你备考有所帮助!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1、儿童在知道“菠菜”、“萝b”和“洋葱”等概念之后,再学习“蔬菜”概念,这种学习是()A.上位学习B.下位学习C....[ 查看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