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经典题集:每日一练(9月24日)
关于教师资格证教育学,你还有哪些知识点没有掌握呢?一起来做一些教育学试题测试一下吧。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经典题集:每日一练(9月24日),详情请关注留学群教师资格证考试网。单项选择题1、要想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A.素质教育B.创设问题情境C.以学生为主D.熟悉学生2、一般说来,品德的形成过程经历三个阶段,即依从、认同和()。A.内化B.行为C.实行D.反馈3、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它是以()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A.对客观事物的感知B.个体的愿望和需要C.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特性D.个体的能力与人格4、考试中因没有复习到而答不出、想不起来的问题的遗忘,叫()性遗忘。A.暂时B.永久C.一般D.特殊5、经常看到主语在句子的开头,因而认为主语就是句子开端部位的那个词,这属于()。A.理性概括B.感性概括C.形象直观D.言语直观6、把个人学习与社会主义事业相联系,为未来参加祖国建设做出贡献而学习的动机属于()。A.间接的远景性动机B.直接的近景性动机C.间接的近景性动机D.直接的远景性动机多项选择题7、影响迁移的主要因素有( )。A.相似性B.原有认知结构C.学习的心向与定势D.教学方法8、前运算阶段儿童的思维有何特征()。A.单维思维B... [ 查看全文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经典题集:每日一练(9月24日)的相关文章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经典题集:每日一练(9月29日)单项选择题
同学们在复习中学教育学的时候,一定要多看教材,先来看看: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经典题集:每日一练(9月29日)单项选择题,详情请关注留学群教师资格证考试网。单项选择题1、 我国当前班级管理的实践中,采用的最多的领导方式是()。A.“教学中心”的领导方式B.“集体中心”的领导方式C.权威型的领导方式D.民主型的领导方式2、俗话说“知子莫过父,知女莫过母”这句话体现了家庭教育中()A.教育者...[ 查看全文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综合素质》经典题集:每日一练(9月28日)
朋友们来测试一下自己对教师资格证教育学知识的掌握程度吧,以下资讯由留学群教师资格证考试网整理而出“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综合素质》经典题集:每日一练(9月28日)”,预祝考生们都能取得好成绩!单项选择题1、这次会议如果林姝和梁公都参加的话,那么老金也一定参加。由此可见()。A.这次会议如果老金和林姝参加了,那么梁公一定参加了B.这次会议如果梁公和老金参加了,那么林姝一定参加了C.这次会议如果老金...[ 查看全文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经典题集:每日一练(9月25日)
加油复习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多做题,多看看教材,就有希望通过教师资格考试!以下资讯由留学群教师资格证考试网整理而出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教育心理学》经典题集:每日一练(9月25日),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单项选择题1、个性的本质是()。A.生物的B.社会的C.既是生物的又是社会的D.因人而异2、寻求发展是心理健康的()A.基本目标B.高级目标C.基本任务D.基本标准3、下列哪个选项属于条件反射?()A...[ 查看全文 ]四川省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B级)绝密冲刺试卷(5)
想通过中学教师资格考试的朋友们,在备考期间一定要努力哦,可以多看看中学教育学考点知识,多做做中学教育学试题,留学群教师资格考试网为您整理:四川省教师资格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B级)绝密冲刺试卷(5),希望同学们可以顺利通过考试!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1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 查看全文 ]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经典题集:每日一练(9月30日)
留学群教师资格考试网为您整理: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学》经典题集:每日一练(9月30日),在教师资格证考试备考路上,制定一个详细计划,并按步骤去复习每一个中学教育学知识考点,每天做一些中学教育学试题,能让你在学习的道路上更加顺畅。单项选择题1、 利用各种图片、图表、模型、幻灯片和教学电影电视等的观察和演示而进行的直观方式属于()A.实物直观B.图片直观C.模象直观D.言语直观2、构成课堂中的...[ 查看全文 ]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综合素质》经典题集:每日一练(9月29日)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并不难,所以不要有畏难的情绪,沉下心来复习做题吧。下面我们来看看由留学群教师资格证考试网整理而出的“教师资格证考试《小学综合素质》经典题集:每日一练(9月29日)”,希望考生们都能顺利通过教师资格考试!单项选择题1、 优秀教师的前提是()。A.合格教师B.教育教学能手C.专家型教师和学者型教师D.教育家型教师2、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视而不见、不问不管或对学生讽刺、...[ 查看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