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活”5成? “海归”两难
去年9月15日,雷曼兄弟申请破产,引发全球金融危机,海外就业状况日下,许多留学人员归国“效命”,各地官方、半官方的海外人才招聘团,也先后远赴美国、加拿大等国,打响“人才争夺战”。 一年过去了。期间,中国引进了很多“海归”人才,但也出现一个突出的问题:这就是“存活率”低下。近日,美国一家高管评估机构——罗盛咨询公司通过调查发现:从美国回流中国的人才,“存活率”不到50%,有相当一批经理人在加入企业6个月甚至更短的时间内就选择了离开。 自去年金融危机在全球蔓延开始,中国各地官方、半官方的海外人才招聘团,先后远赴美国、加拿大等国家展开“人才争夺战”。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尽管一些政府、高校、企业不断采取新的政策和措施保障“海归”的科研、教学、生活,但仍有一大半“海归”难以“存活”。部分“海归”甚至感叹,怎么在国外还算有点成就,到国内就难有作为了呢? 近日,哈佛大学瓦德瓦教授也发出类似的感叹。他在其主持的考夫曼基金会的一份研究报告中说:“在我的研究中,我注意到,中国的研发和创新部门非常依赖回国留学人员,但他们似乎没有准备好去接受风险和挑战传统。在美国的中国人贡献了16.8%的美国专利,而这些中国人的数量不及美国人口的1%。为什么中国人在中国没有取得这样的成功?为什么回国人员比本土人才更有创造力... [ 查看全文 ]“存活”5成? “海归”两难的相关文章
正在提交表单,请稍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