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群相关文章 《周易集解》卷四的相关文章推荐
《周易集解》卷四
《序卦》曰:履而泰,然后安,故受之以泰。泰者,通也。
崔觐曰:以礼导之,必通。通然后安,所谓君子以辩上下,定民志,通而安也。
(乾下坤上)。泰:小往大来,吉、亨。
虞翻曰:阳息坤反,否也。坤阴诎外,为小往。乾阳信内,称大来。天地交,万物通,故“吉、亨”。
《彖》曰:泰,小往大来,吉、亨。
蜀才曰:此本坤卦。小,谓阴也。大,谓阳也。天气下,地气上,阴阳交,万物通,故“吉、亨”。
则是天地交而万物通也;
何妥曰:此阴在道泰也。夫泰之为道,本以通生万物。若天气上腾,地气下降,各自闭塞,不能相交,则万物无由得生。明万物生,由天地交也。
上下交而其志同也;
何妥曰:此明人事泰也。上之与下,犹君之与臣,君臣相交感,乃可以济养民也。天地以气通,君臣以志同也。
内阳而外阴,内健而外顺;
何妥曰:此明天道也。阴阳之名,就爻为语。健顺之称,指卦为言。顺而阴居外,故曰“小往”。健而阳在内,故曰“大来”。
内君子而外小人,
崔觐曰:此明人事也。阳为君子,在内,健...
[ 查看全文 ]
《周易集解》卷四的相关文章
《周易集解》卷三
《序卦》曰:饮食必有讼,故受之以讼也。
郑玄曰:讼,犹争也,言饮食之会恒多争也。
(坎下乾上)。讼:有孚,
干宝曰:讼,离之游魂也。离为戈兵,此天气将刑杀,圣人将用师之卦也。讼,不亲也。兆民未识天命不同之意。...[ 查看全文 ]
《周易集解》卷二
(坤下坤上)。坤:元亨,利牝马之贞。
干宝曰:阴气之始,妇德之常,故称“元”。与乾合德,故称“亨”。行天者莫若龙,行地者莫若马,故乾以龙繇,坤以马象也。坤,阴类,故称“利牝马之贞”矣。
虞翻曰:谓阴极阳生,乾流坤形,坤含...[ 查看全文 ]
周易集解序
周易集解序
予觀唐《藝文志》,稱李鼎祚集註《周易》十七卷。據鼎祚自序云:十卷而首尾俱全,初無亡失,不知《唐史》何所據,而云十七卷也。《崇文總目》及《邯鄲圖書志》亦稱七篇逸,葢承《唐史》之誤耳。鼎祚解經,多避唐諱。又取序卦冠於各卦之首,所引有子夏、孟喜、焦贛、京房、馬融、荀爽、鄭玄、劉表、何晏、宋衷、虞翻、陸績、干寳、王肅、王弼、姚信、王廙、張璠、向秀、王凱沖、侯果、蜀才、翟玄、韓康伯、劉巘、何妥...[ 查看全文 ]
周易集解原序
周易集解原序
序曰:元氣氤氲,三才成象。神功浹洽,八索成形。在天則日月運行,潤之以風雨。在地則山澤通氣,鼓之以雷霆。至若近取諸身,四支百體合其度。遠取諸物,森羅萬象備其工。隂陽不測之謂神,一隂一陽之謂道。範圍天地而不過,曲成萬物而不遺。仁者見之以為仁,知者見之以為知。百姓日用而不知,君子之道鮮矣。斯乃顯諸仁而藏諸用,神无方而易無體,巍巍蕩蕩難可名焉。逮乎天尊地卑,君臣位列,五運相繼,父子道彰。震...[ 查看全文 ]
《周易集解》提要
提要
《周易集解》十七卷,唐李鼎祚撰。鼎祚《唐书》无传,始末未详。惟据《序》末结衔,知其官为秘书省著作郎。据袁桷《清容居士集》载“资州有鼎祚读书台”知为资州人耳。朱睦㮮《序》称为秘阁学士,不知何据也。其时代亦不可考。《旧唐书·经籍志》称录“开元盛时四部诸书”而不载是编,知为天宝以後人矣。其书《新唐书·艺文志》作十七卷,晁公武《读书志》曰:“今所有止十卷而始末皆全,无所亡失。”岂後人并之耶?《经义...[ 查看全文 ]
《周易集解》卷一
(乾下乾上)。乾:元、享、利、贞。
案:《说卦》:乾,健也。言天之体以健为用,运行不息,应化无穷,故圣人则之。欲使人法天之用,不法天之体,故名乾,不名天也。
《子夏传》曰:元,始也。亨,通也。利,和也。贞,正也。言乾禀纯...[ 查看全文 ]
周易
《周易》,是《易经》和《易传》的合集,简称《易》。易经分两部分,一为“经”为伏羲氏和周文王,只有六十四卦的卦象、卦辞和爻辞;二是“传”,原意是为易经做注释的,称为“十翼”,为孔子及其后学的合作结果,《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古代汉族人民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亦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活水。...[ 查看全文 ]
附录篇二·四书章句集注定本辨
辛未夏,儿志忠学辑四书朱子注之定本,句考之而有所疑,折衷于予。此非易事也,得不尽心焉!定本句有不待辨者,有犹待辨者,有不可不辨者。
不待辨者维何?如大学诚意章“故必谨之于此,以审其几焉”,为定本;其初本则曰:“慊与不慊,其几甚微。”如此之类是也。犹待辨者维何?如大学圣经章“欲其必自慊”,此初本,非定本;其定本则曰:“欲其一于善。”论语为政章“行道而有得于心也”,此初本,非定本;其定本则曰:“得于...[ 查看全文 ]
附录篇一·四书章句附考序
朱子之注四书也,毕生心力于斯,临没前数日,犹有改笔。但其本行世早,而世之得其定本者鲜,此注本所以有异也。又有因传写而异者,亦未免焉。定本如大学“欲其必自慊”,后为“欲其一于善”而定也;论语“行道而有得于心”,后为“得于心而不失”而定也;此类是也。传写而异,如论语“卫大夫公孙拔”,误为公孙枝;孟子“自武丁至纣凡九世”,误为“七世”之类耳。传写之误,固注疏家之常事,若夫注是书而毕生心力于斯,没前有改笔...[ 查看全文 ]
《孟子集注》卷十·万章章句下
卷十·万章章句下
凡九章。
孟子曰:“伯夷,目不视恶色,耳不听恶声。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则进,乱则退。横政之所出,横民之所止,不忍居也。思与乡人处,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也。当纣之时,居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也。故闻伯夷之风者,顽夫廉,懦夫有立志。治,去声,下同。横,去声。朝,音潮。横,谓不循法度。顽者,无知觉。廉者,有分辨。懦,柔弱也。余并见前篇。伊尹曰:‘何事非君?何使...[ 查看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