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执业2017内科护理复习: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本文“护士执业2017内科护理复习: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由留学群护士执业资格考试栏目精心整理提供,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内容请关注本网。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指血液在下肢深静脉系统内不正常凝结,堵塞管腔,导致静脉回流障碍的一种疾病。其临床表现有4大主证:下肢肿胀、疼痛、浅静脉扩张、患肢皮温增高。 一、非手术疗法的护理 (一)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患者绝对卧床4周,患肢抬高30°,非急性期可室内轻体力活动。 (二)绝对卧床:在床上进行一切活动,并要避免咳嗽、深呼吸、剧烈翻身等。这些行为均可使下肢静脉血栓脱落,从而增加肺动脉栓塞的机会。 (三)抬高患肢:这是为了增加静脉回流,应用患肢抬高架,由专业护士指导使用。 二、抗凝溶栓治疗的护理 在国外应用肝素后改为口服抗凝剂3~6月的抗凝疗法,已被确立为DVT的标准治疗方案,静脉滴注肝素的时间一般为5天,可减少DVT的复发率,注意肝素滴入速度不能过快,用药前了解患者有无出血性疾病,在抗凝溶栓期间,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穿刺点、鼻腔等有无出血,有无黑便、咖啡样或血性呕吐物,有无意识模糊、偏瘫失语等,并密切注意凝血机制。薛连等认为,治疗时凝血酶原时间应维持在正常的3~4倍,超过7倍则有出血的危险,溶栓后患者不宜过早下床活动,... [ 查看全文 ]护士执业2017内科护理复习: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