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群相关文章 国学学习的七大原则和七大方法的相关文章推荐
国学学习的七大原则和七大方法
学习国学七大原则:
1. 破万卷书,行万里路。
只有首先博览群书,思维才不会有所局限,有所偏废,行为才不致于走极端,纵观人类历史,对于个人本身以外的世界的无知造成了个人自身的行为悲剧,儒家强调君子不器,一个不能博学通达的人是不可能成为君子的,只了解一个方面的人就算最精通也不过是盲人摸象,必定具有思想上的局限性,因为可以认为一个人的发展瓶颈就是智慧的瓶颈,而智慧就是知识的融会贯通。行万里路,则是在破万卷书的基础上,通过行从而达到对于知识的拓展和检验,实现螺旋式的上升,对于眼界和思维的拓展,正所谓见识,必先见而后识,近代大儒王凯运也曾提出成大功者必登群山大川以恢宏气概,访四方百姓以充实胸臆。读万卷书和万里路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只读书不过是死读书,书呆子,只行路不过是贩夫走卒而已。
2. 以悟见道。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仅是技能、工具和方法,更多是思维、修养和境界,是“道”,道是需要悟的,有些甚至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悟性的提高除了需要通过学习以外,还跟家庭、背景、年龄、生活经历、身份以及所处环境相关,知识可以传授,而智慧更多是需要悟的,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知识的深度、广度和长度对于能悟出多少智慧是高度相关的。“悟”需要心静,需要结合自己的经验和实践,举一反三。
3. 体验。
...
[ 查看全文 ]
国学学习的七大原则和七大方法的相关文章
对初学者而言,学“国学”,从哪里入手呢?
“国学”一词有本义、后起义的不同。其本义是国家的学校,周代就有。例如《周礼·春官宗伯》言“乐师”之职,就有“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之语。晚清以前“国学”都是指国家设立的学校。
到晚清也就是近代,“国学”一词的后起义出现,不再指学校,而是指学术、思想和文化方面的内容。所以有如此变化,是因为当时“西学”之风浩荡,对古老的华夏思想冲击剧烈。于是有人站出来倡导本土学问的研究和发扬,以应对思想文化方面...[ 查看全文 ]
原来学习国学竟有这么多的好处,你家孩子学了吗?
曾经,美国杂志记者劳特斯问李嘉诚先生:你能成为华人首富,是因为什么?勤劳?是比别人聪明?比别人更会沟通?李嘉诚就用两个字回答:气概。
气概是什么?气概是一个人的格局,一个人的高度。为什么关羽、张飞、诸葛亮会跟刘备打天下,是因为刘备有匡扶大汉的气概。如果你希望孩子长大能有一番作为,培养他的精神气概是最根本的。
劳特斯再问李嘉诚:你这种气概是怎么培养出来的。李嘉诚先生感叹:儿童时期学的《三字经》《...[ 查看全文 ]
不可不读的国学经典书籍
上至炎黄,下至明清,中国古代优秀的经典古籍着实数不胜数,在浩瀚古籍烟海中,除了我们熟知的四书五经,四大名著,还有许多值得一看的古书,下面这份书单囊括了诗词散文、诸子百家、明清小说,历史人文,值得借鉴。
《道德经》
《道德经》,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 查看全文 ]
很全的文学常识整理
1. 第一位女诗人是:蔡琰(文姬)
2.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3. 第一部词典是:尔雅
4. 第一部大百科全书是:永乐大典
5. 第一部诗歌总集是:诗经
6. 第一部文选:昭明文选
7. 第一部字典:说文解字
8. 第一部神话集:山海经
9. 第一部文言志人小说集:世说新语
10. 第一部文言志怪小说集:搜神记
11. 第一部语录体著作:论语
12. 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是:...[ 查看全文 ]
《鬼谷子》“转丸”和“胠乱”为什么会失传?
公认“转丸”和“胠乱”是《鬼谷子》书中的第十三篇和十四篇,它们失传的原因大概如下:
战国时期,《孙子兵法》是公开发行书籍,所以能广泛流传。而《鬼谷子》则是一部密书,是一部由师徒相传的口语典籍。据《隋书·经籍志》记载,隋朝时,在国家收集的藏书书目中,才有《鬼谷子》的书籍出现。
早就公开发行的书籍,由于传播途径广泛,只要有实用价值,该书中的内容一般都不会丢失。而口语相传的密书,由于传播途径狭窄,就...[ 查看全文 ]
《鬼谷子》一书的内容
《鬼谷子》共包括十四篇。第一篇《捭阖》,是全书的总纲,是纵横学说的主要理论依据。《反应》、《内楗》、《抵喊》、《飞箝》、《忤合》是让谋臣策士对组织进行分析,着重从外部环境着手进行。《揣》、《摩》、《权》、《谋》、《决》则是按照事物发展的逻辑思路.讲述说服对方各个过程中所需要运用的策略。《符言》是作为国君或者利于上位的统治者言行修养的标准,也是对前面十一章的总结,即无论是游说也好、谋略也好、权术也好...[ 查看全文 ]
清华简发布第七辑成果 《算表》入选吉尼斯世界纪录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任敏
4月23日,清华简第七辑整理报告出炉,最新释读的四篇均属传世文献未见之佚籍,其中《子犯子馀》《晋文公入于晋》讲述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重耳一战而霸的历史,《越公其事》是勾践“逆袭”灭吴的另一个版本。同样是昨天,于2014年公诸于世的清华简《算表》被载入吉尼斯世界纪录,成为世上“最早的十进制乘法表”,说明我国古人在2300多年前就有了“计算器”。
图片来源:北京晚报
...[ 查看全文 ]
中国四大名著的谜语和歇后语
中国的四大名著是汉语文学史中不可多得的经典作品,都有很高的文学水平和艺术成就。其中的故事、场景、人物已经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关于这四部作品的谜语和歇后语也非常有趣,一起看看吧。
【三国人物谜语】
1、凿壁偷光(孔明)
2、准备就职(蒋干)
3、鸡蛋 (黄忠)
4、千里驹(马良)
5、不卖铺盖(刘备)
6、降落伞 (张飞)
7、天子允诺(王允)
8、花容玉貌(颜...[ 查看全文 ]
古人的名和字
古人有名又有字,有的还有号。了解古人运用名字的知识,对读懂古书有一些帮助,可以减少一些误解。
《礼记·檀弓》说:“幼名,冠字。”古时婴儿出生三个月后,由父亲命名。男子二十岁行冠礼的时候取字。
古人有在正式命名之前先取小名、乳名的。如刘邦小名是刘季(季一般用来称最小的儿子),曹操小名叫阿瞒。随意称人小名有侮辱与蔑视的意味。元代雎景臣的散曲《高祖还乡》就称刘邦为刘三。三国时期吴国人为曹操写的传叫《...[ 查看全文 ]
唐朝人的时尚个性:女子好男装 男子好护肤
与明清人的谨小慎微、战战兢兢相比,唐代的人们活得有个性得多,他们敢说自己想说的话,敢做自己想做的事,有的事甚至在我们今天看来都颇有些出格。
孟浩然是唐代著名山水诗人,此君最初也想混个官当当。开元十六年(728年),他赴长安参加科举考试,不第。他与诗人王维交好。某次,王维私邀其至内署,恰好碰上玄宗来,旧制,布衣不能面圣,孟浩然只好躲到床下。王维不敢隐瞒,以实相禀,玄宗说:“我听说过这个人,却没有见...[ 查看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