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言令不便者”
以下是留学群编辑为您整理的古代廉政知识,供您参考,更多详细内容请点击留学群(www.liuxuequn.com)查看。商鞅:“言令不便者”商鞅(约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38年),本名公孙鞅,因为是卫国人,亦称卫鞅;因秦孝公将商于(古地区名)十五邑封给公孙鞅,号商君,又称商鞅。商鞅是先秦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法家代表人物;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各国改革中最彻底的改革,对战国末年秦国的崛起发挥了重要作用,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商鞅变法始于公元前361年。其时,秦国的新国君秦孝公即位后,为使秦国尽快强大起来,发布了“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的求贤令,即谁能使秦国强大,就封谁为官。卫国人商鞅听此消息后,便来到秦国,与秦孝公商讨强国之事。商鞅变法图强的主张,赢得了秦孝公的赞赏和信任,便任其为左庶长,开始变法,改革旧的制度。然而,新法令推行的头一年,便遇到了很大的阻力,“令行于民期年,秦民之国都言初令之不便者以千数”。尤其是来自旧贵族势力的反对,首当其冲的就是太子。面对“太子犯法”,“商鞅曰:‘法之不行,自上犯之。’将法太子。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由于太子是君嗣(继位的国君)而至尊,不能用刑,商鞅便以太子犯法为由,对太子的老师公子虔施以劓刑(割掉鼻子),... [ 查看全文 ]商鞅:“言令不便者”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