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群相关文章 千年国学浓缩10大智慧,写作好素材!的相关文章推荐
千年国学浓缩10大智慧,写作好素材!
一,上善若水,处下不争上善若水,语出《老子》:“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wù),故几于道。”最善的人就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停留在众人都不喜欢的地方,所以非常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处最善于选择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静;待人善于真诚友爱;说话善于恪守信用;为政善于精简处理;处事能够善于发挥所长;行动善于把握时机。在道家学说里,水为至善至柔;水性绵绵密密,微则无声,巨则汹涌;与人无争却又容纳万物。人生之道,莫过于此。二,大智若愚,勿恃聪明大智若愚,中国古代成语。出自宋·苏轼经进东坡文集事略二七《贺欧阳少帅致仕启》:“大勇若怯,大智若愚。”解释:才智很高而不露锋芒,表面上看好像愚笨。同样意思的还有“大巧若拙”。老子曰:“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大致都是一个意思,只是更能表现被形容者伟大可以掌控一切的一面。“大智若愚”,若愚,已入理悟之境;但要大彻大悟,当需守愚,守者即修行,亦即功夫。三,淡泊恬适,明心立志淡泊明志,此句最早出自西汉初年刘安的《淮南子:主术训》。诸葛亮的《诫子书》也有引用:“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有个清心寡欲的心态,明确自己的定向,不安定就无法实现远大理想。四,滴水穿石,贵在坚持泰山之溜穿石,单极之绠断干。水非石之钻,索非木之锯...
[ 查看全文 ]
千年国学浓缩10大智慧,写作好素材!的相关文章
精选中考语文素材:国学名句积累
一些简练的国学名句言近而意远,滴水藏海地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下面由liuxue86国学网为大家整理的中考语文素材国学名句。国学名句【1】1、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左传)2、人非圣贤,孰能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 (左传)3、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4、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老子)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6、敏而好学,不...[ 查看全文 ]
国学学习的七大原则和七大方法
学习国学七大原则:
1. 破万卷书,行万里路。
只有首先博览群书,思维才不会有所局限,有所偏废,行为才不致于走极端,纵观人类历史,对于个人本身以外的世界的无知造成了个人自身的行为悲剧,儒家强调君子不器,一个不能博学通达的人是不可能成为君子的,只了解一个方面的人就算最精通也不过是盲人摸象,必定具有思想上的局限性,因为可以认为一个人的发展瓶颈就是智慧的瓶颈,而智慧就是知识的融会贯通。行万里路,则是...[ 查看全文 ]
对初学者而言,学“国学”,从哪里入手呢?
“国学”一词有本义、后起义的不同。其本义是国家的学校,周代就有。例如《周礼·春官宗伯》言“乐师”之职,就有“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之语。晚清以前“国学”都是指国家设立的学校。
到晚清也就是近代,“国学”一词的后起义出现,不再指学校,而是指学术、思想和文化方面的内容。所以有如此变化,是因为当时“西学”之风浩荡,对古老的华夏思想冲击剧烈。于是有人站出来倡导本土学问的研究和发扬,以应对思想文化方面...[ 查看全文 ]
原来学习国学竟有这么多的好处,你家孩子学了吗?
曾经,美国杂志记者劳特斯问李嘉诚先生:你能成为华人首富,是因为什么?勤劳?是比别人聪明?比别人更会沟通?李嘉诚就用两个字回答:气概。
气概是什么?气概是一个人的格局,一个人的高度。为什么关羽、张飞、诸葛亮会跟刘备打天下,是因为刘备有匡扶大汉的气概。如果你希望孩子长大能有一番作为,培养他的精神气概是最根本的。
劳特斯再问李嘉诚:你这种气概是怎么培养出来的。李嘉诚先生感叹:儿童时期学的《三字经》《...[ 查看全文 ]
不可不读的国学经典书籍
上至炎黄,下至明清,中国古代优秀的经典古籍着实数不胜数,在浩瀚古籍烟海中,除了我们熟知的四书五经,四大名著,还有许多值得一看的古书,下面这份书单囊括了诗词散文、诸子百家、明清小说,历史人文,值得借鉴。
《道德经》
《道德经》,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 查看全文 ]
中国四大名著的谜语和歇后语
中国的四大名著是汉语文学史中不可多得的经典作品,都有很高的文学水平和艺术成就。其中的故事、场景、人物已经深深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关于这四部作品的谜语和歇后语也非常有趣,一起看看吧。
【三国人物谜语】
1、凿壁偷光(孔明)
2、准备就职(蒋干)
3、鸡蛋 (黄忠)
4、千里驹(马良)
5、不卖铺盖(刘备)
6、降落伞 (张飞)
7、天子允诺(王允)
8、花容玉貌(颜...[ 查看全文 ]
千字文(带注解)
千字文 〔正文〕
天地玄黄 宇宙洪荒 日月盈昃 辰宿列张 寒来暑往 秋收冬藏
闰馀成岁 律吕调阳 云腾致雨 露结为霜 金生丽水 玉出昆冈
剑号巨阙 珠称夜光 果珍李柰 菜重芥姜 海咸河淡 鳞潜羽翔
龙师火帝 鸟官人皇 始制文字 乃服衣裳 推位让国 有虞陶唐
吊民伐罪 周发殷汤 坐朝问道 垂拱平章 爱育黎首 臣伏戎羌
遐迩一体 率宾归王 鸣凤在竹 白驹食场 化被草木 赖及万方
盖此身...[ 查看全文 ]
千字文有没有重复的字
话说梁武帝大同元年(公元535年),武帝萧衍为加强子孙后代的启蒙教育,命手下大臣殷铁石在王羲之书写的碑文中,挑选出不重复的一千个字,供皇子们学习之。但由于字字孤立,互不联属,不好记忆,武帝乃召散骑侍郎周兴嗣嘱道:“卿有才思,为我韵之。”周兴嗣于是用了一个晚上,将1千个汉字以儒学理论为纲、穿插诸多常识,用四字韵语编撰成文,这就是后来成为中国教育史上最早、最成功的启蒙教材之一《千字文》。宋明以后直至清...[ 查看全文 ]
千字文介绍
千字文百科知识
千字文,由南北朝时期梁朝散骑侍郎、给事中周兴嗣编纂、一千个汉字组成的韵文(在隋唐之前,不押韵、不对仗的文字,被称为“笔”,而非“文”)。
梁武帝(502—549年)命人从王羲之书法作品中选取1000个不重复汉字,命员外散骑侍郎周兴嗣编纂成文。全文为四字句,对仗工整,条理清晰,文采斐然。《千字文》语句平白如话,易诵易记,并译有英文版、法文版、拉丁文版、意大利文版,是中国影响很大的...[ 查看全文 ]
千字文简介
◆《千字文》,古人多简称其为《千文》,它在“三、百、千”中虽排在最后,但其成书时间却是最早的,也是“三、百、千”中唯一确切知道成书时间和作者的一部书。
根据史书记载,《千字文》是南朝梁武帝在位时期(502—549年)编成的,其编者是梁朝散骑侍郎、给事中周兴嗣。《梁史》中说:“上以王羲之书千字,使兴嗣韵为文。奏之,称善,加赐金帛。”唐代的《尚书故实》对此事做了进一步的叙述,该书说:梁武帝肖衍为了教...[ 查看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