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高考语文试题(新课标全国卷) 答案的相关文章
高考语文成绩提高方法汇总
1.背字典。不是在开玩笑,本人10年前亲自使用过,效果超乎想像!当然,发明这个方法的不是我,是已故名家钱忠书老先生;
2.每天坚持写一段200字的豆腐块,没必要要求字字珠玑,主要是你可以通过这种方法知道你的脑子里缺少哪些词汇;
3.多看一些伟人传记。不仅能起到励志的效果,对于丰富作文的内容和给文章加彩也能起到很好的作用;
4.即使暂时看不懂也要每天都读几篇文言文。读文言文最需要的是语感,经常的接触...[ 查看全文 ]
高考语文选择题的原则和技巧
距离高考的时间不多了,备考的方向和策略非常重要。我们都知道,做语文选择题首先要审清题意,其次要方法,比如采用直接法、比较法、排除法、代入法等等答题。要注意相信自己的第一语感,不要轻易改动,相信自己的第一印象。那么有没有技巧呢?答案是肯定的,语文选择题也有很大的技巧性,能够帮助大家提升做题速度和提高做题准确率。
语文选择题的原则和技巧
题目暗示原则、预言精确度原则
语文纯考查知识点的题,最好能够先去...[ 查看全文 ]
高考语文:关注时事运用时事分析问题
古人曰:“文章合为时而著。”一篇好的文章,应该是站在思维的高度,用历史的眼光来审视当今的世界,要能够用辩证的发展观来看待当今世界发生的事情。所以,关注时事,运用时事分析问题,是我们高考作文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能力。所以,高三同学们在紧张的复习生活中,也要适当的关注社会热点和时事,因为关注了热点话题,所积累的材料不仅可以放在话题作文中,而且你的作文也会有较多较好的素材可以写。如果热点不在作文上有所体现,...[ 查看全文 ]
2012高考作文成绩提升的方法:有效重复
高考作文理想的写作时间大约在50分钟左右。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开掘、构思、立意、选材……完成一篇文质兼美的文章,不能有效重复自己,是很难做到的。
2012高考作文成绩有效提升的方法:有效重复
有效重复自己必须处理好“变”与“不变”的关系。一般而言,一篇考场作文“变”的往往是材料的角度、语言的风格、题旨的侧重、内容的详略、节奏的快慢等;一篇考场作文“不变”的往往是擅长的文体、表现的技巧、说话的领域、写...[ 查看全文 ]
高考语文作文素材十篇
向前走,能走多远走多远
有师徒两位僧人,从很远的地方去灵山朝圣。一路上一边乞食一边赶路,日夜兼程,不敢稍有停息。因为在行前,他们发了誓愿,要在佛在佛诞日那天赶到圣地。作为僧人,最重要的就是守信、虔诚、不妄语,何况是对佛陀发的誓愿呢!
但在穿越一片沙漠时,年轻的弟子却病倒了。这时离佛诞日已经很近,而他们距灵山的路还有很远。为了完成誓愿,师父开始搀扶着弟子走,后来又背着弟子 走,但这样一来,行进的速度...[ 查看全文 ]
高考资源网语文:常见熟语
一、二字篇
1、上乘:一般指境界高妙的文学作品、选工精巧的工艺品和传世的美术作品。
2、大亨:指社会上有权势地位的人。
3、斗胆:形容胆量很大。
4、双簧:本是一种曲艺演出形式。现在,人们常把生活中一方出面,一方在背后操纵的活动叫做演双簧或唱双簧。
5、吃香:原意为凭借职权而享受到的某种好处,现在一般指受人欢迎的意思。
6、舌耕:人们把教书称为“舌耕”。
7、沙龙:原指装点有美术品的屋子,后指一种...[ 查看全文 ]
语文学科复习的几点建议
2012年高考还有2个多月就要开考了,优秀生要夯实基础,提高选拔性试题的得分率;中等生则把握基础题、突破中档能力题;薄弱生则可主抓基础题,关注能力题。下面介绍语文学科复习的几点建议。
语文:扩大知识面,有针对性的拾遗补缺
俗曰:“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语文承载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文化,阅读可以增长见识,提高认识水平,在阅读过程中,可以逐步建构起自己的思想、文化...[ 查看全文 ]
高考语文应考注意十八大要点(3)
十二、注意文言词语、书面语
出现了文言词语、书面语,可能是重复
1.在交通干线上设卡收费的方案必须经地方人大常委会讨论通过,并公诸于社会。(“诸”即“之于”,“于”与它重复)
2.雅典奥运会开幕式精彩绝伦,可以堪称一流,受到世界舆论的普遍赞誉。(“堪”即“可以”,“可以”与它重复)
3.听了他对事实真相的陈述,我在心里由衷地感谢他。(“由衷”即有“在心里”的意思,重复)
4.《语文大辞典》编委会,...[ 查看全文 ]
高考语文应考注意十八大要点(2)
九、注意句中的关联词
出现了关联词(连词),可能是搭配不当、残缺、语序不当等语病。关联词的误用主要表现在错用、移位、漏用、赘余等方面。
1、只有从根本上解决了为什么人的问题,就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关联词搭配不当,应为必要条件,用“只有……才”)
尽管你的礼品多么微薄,但在农民心上,却象千斤重的砝码。(关联词和副词搭配不当,此处应用确指的“这么”,“无论”和“不管”后应用不确指的“多么”)
人们喜...[ 查看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