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遗”和法定假日——清明节新的生命力的相关文章
清明节是如何形成的
生活在现代的人们恐怕难以相信,我们的祖辈居然曾经在隆冬季节几天、一个月甚至更长的时间里禁止用火,以吃冷食度日。两汉之际的桓谭在其《新论》一书中有记载:“太原郡民以隆冬不火食五日,虽有疾病缓急,犹不敢犯。”那段禁止用火只吃冷食的日子,就是寒食节。关于介子推和重耳的传说就是民众对寒食节起源的一种解释。
唐朝是一个至今都令中国人为之自豪的朝代,国家统一,政治清明,物阜...[ 查看全文 ]
从唐朝开始——清明节的起源与流变
在流传至今的中国八大传统节日(春节、元宵、二月二、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中,清明多少显得有些特殊,因为只有它兼具节日与节气的双重身份。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传统历法的重要内容,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特有的表达农业气象条件的一套完整的时令系统。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早在汉代以前即已出现。西汉淮南王刘安在其《淮南子·天文训》中明确指出:春分“加十五日,斗指乙,则清...[ 查看全文 ]
清明节习俗 【戴柳插柳】
插柳是清明节的重要习俗。每到清明,不论大江南北,家家户户都要折柳枝插在自家的门楣上,大户人家还要将燕子状的节日食品串在柳条上。前往郊外扫墓的时候,人人都会在自己的衣物上插上柳枝,小孩将柳条编成帽子戴在头上,姑娘们则将柳枝斜插在鬓角,搭乘的车轿上也要插挂柳枝,在《清明上河图》中,就有郊外踏青归来轿顶插柳的图景。在南方一些地区,清明前还把井沟清理得干干净净,并在井边...[ 查看全文 ]
清明与先人的一场对话
祖先从泥土中醒来
三炷清香把天空擦得干干净净
阳光裸奔于千山万水
我弯下腰
弯成四月一泓最优美的流水
倾听青草丝中
先人们的灵魂与青山对话
云淡风清
静得像昨夜明月燕山
流淌在指尖
当我把天空换成了大地
日夜奔走他乡
长城上的脚步眺望着南方
桃花开得像雪
那是长在母亲脸上最灿烂的容颜
与剩下的姿态供我祭扫...[ 查看全文 ]
我家过清明节
4月4日清明节,天气晴朗。一大早,我和夫人随老爷子驱车从青岛踏上了蓬莱、龙口、烟台之行。
第一站是蓬莱。只要目的是在海边祭奠我岳父。岳父是长山要塞的老保卫干部,六年前去世时,我们亲属乘登陆舰将他的骨灰撒在了常年工作过的长山列岛的大海里。我老爷子和我岳父是同乡,又是多年的老战友和亲家,他专程来蓬莱祭奠抗日战争时期就认识的老战友。同来祭奠的还有夫人从济南来的的妹妹和妹...[ 查看全文 ]
社会各界呼吁重建清明祭祖国家大典
(一)祭祀很重要
礼是人类从蒙昧走向开化、从野蛮走向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人类生命生存生活的经验积累和智慧结晶,因而是人之所以为人而别于禽兽的关键。是故孔子云:“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不学礼,无以立”,而《诗》则云“人而无礼,胡不遄死?”所以,人,是一种礼仪性的存在,人类永远不会也不可能离不开礼。
古人重视礼,认为礼是天地之序、人道之极、治国之要,...[ 查看全文 ]
守护清明节
电视上不停的播着清明节的新气象、新风尚,尤其是中央电视台还请了三个专家谈清明节。有个说法是“慎终追远清明节”,所有的话题也是围绕“慎终追远”这四个字来说的,但是听着听着自己就糊涂了。
在我看来,清明节就是用来祭祖的节日,人们在这样的节日里缅怀过去、思念故去的亲人,净化自己心灵。可是电视上不停的说着清明节的新风尚——踏青,好像清明节也要锐意革新了一样,按照现在潮流或...[ 查看全文 ]
清明节习俗
清明上坟扫墓,祭奠祖先,悼忘故人,“气清景明、祭之以礼”,这是中华民族尊崇祖先,敦亲睦族文明的具体表现。
在清明的时候,人们都要上坟扫墓。那怕是在离故乡千万里的他乡异国,在清明前后,人们都要跨山越水,到祖先的坟前烧香祭拜,对祖先“思时之敬”。表示自己对祖辈的孝心,对故亡人的亲情。即使由于某种原因不能回乡,人们也要在家中或附近野外设祭,向着故乡祖先墓地方向,举香...[ 查看全文 ]
清明节缅怀英烈
当鲜花再次绽开灿烂的笑脸,给大地一份红色;当草地再次鲜绿,给大地增添一份生机;当小鸟再次歌唱,给大地增添一份欢乐.清明节再次来临,站在纪念碑前仰望着"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几个大字,我不禁深深怀念起那些英勇的烈士们.看看今天我们国家的成就,我们脸上就会洋溢起幸福的笑容.享受着今天的生活,欣赏这绿色的春天,我们又要深深的思念......
他们为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付出了...[ 查看全文 ]
清明节我们去踏青
尽管春天的气息早已将人们紧紧裹绕,但是整个三月的天气居然还阴冷阴冷的,这个周末老天居然很赏脸,毫不吝啬的把光和热洒向大地,谁也没有理由不让自己精神变得轻松舒畅,郁闷了许久的心情随之豁然开朗起来。
从单位回家的车上,沿途就看见不少大片的油菜田,厚重的菜花在阳光下肆虐的泛着金黄,美丽而惊艳,许多虫儿在花海里翻飞嬉戏,煞是好看,要是我一个人驾车路过的话,肯定有...[ 查看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