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群相关文章 端午节【关于龙舟竞渡的起源】的相关文章推荐
端午节【关于龙舟竞渡的起源】
端午划龙舟之俗早在屈原投江之前就已存在。端午龙舟竞渡很可能起源于中国南方民族每年一度的春季送瘟神仪式。
历史上五月端午前后,正是南方疫情流行的高发期。为躲避瘟疫,人们都会在村口寨门拉起禁绳,通过饮用雄黄酒、菖蒲酒以及用艾叶、菖蒲、兰草煮水沐浴等办法祛病除毒。但如果瘟疫流行开来,则只能采用巫术的手段送走瘟神。送瘟神最简单的方式莫过于用船载的方法。具体方式有两种:一种是用纸叠成小船,将瘟神偶像放入纸船,点燃蜡烛,让小船顺流而下。毛泽东在《七律·送瘟神》中所说的“借问瘟君欲何往,纸船明烛照天烧”,讲的就是这个传统。另一种方法是将瘟神放入小船,摆上粽子等供品,然后由人划船顺流而下将瘟神送走。如果是一家一户,一村一寨送瘟神,自然也就不会再发生什么故事,但如果家家户户、村村寨寨都送瘟神,人们就会争先恐后,力争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快的速度将自家或本村的瘟神送走,于是便出现了声势浩大的龙舟竞渡的场面。后来,五月端午划龙舟送瘟神的原始功能逐渐丧失,以至于到了南朝,就连赫赫有名的大文人们也已不知为什么人们一定要在这一天全民出动,包粽子、划龙舟,最后只好以拯救屈原一解了之。
小编特别推荐端午节放假安排 | 端午节高速免费 | 端午节活动 | 端午节来历 | 端午...
[ 查看全文 ]
端午节【关于龙舟竞渡的起源】的相关文章
端午节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
2009年5月,中国已启动端午节申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程序,该项目由湖北省代表中国向联合国递交申报表,当前“端午申遗”已进入初评阶段 继2005年韩国“江陵端午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为“人类传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后,中国已启动“端午节”申报世界非遗程序。昨日,记者从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获悉:该项目已由湖北省代表中国向联合国递交申报表。目前“端午申遗”已进...[ 查看全文 ]
端午节的别称和由来
农历五月初五是一年一度的端午节,没月有处五、十五,二十五三个五日,“端”是开始将每月第一个五日称为端五。端午节也可以称为“浴兰节”和“地腊节”。
从古至今,一般端午节人们多要包粽子,并摘许多的葛藤挂在门口的两旁。今天,奶奶买了许多粽子回来,说今天的午餐就吃粽子了!吃午餐是,每人拿到了一条粽子,这粽子是三角体的,外面是用几片苇叶包成的,外形十分精致,还...[ 查看全文 ]
端午节英语素材选
after the practice, juliet goes back to bryan's house.
训练后,朱丽叶回到布赖恩的家。
juliet:you have branches on your door, too! why do people do that around the time of dragon boat festival?
朱丽...[ 查看全文 ]
端午节忆屈原
悼屈原
——端午节有感
昨夜子规声啼催,今朝汨罗带泪归。
《离骚》一曲哀民生,谁人诵之不含悲。
屈原,这位本欲厉治革新的伟大诗人,因小人谄害,终未被重用,且横遭流放,眼见国破民苦而无力回天,痛不欲生,投了汨罗江。
"长太息以掩啼兮,哀民生之多艰."人民的流离失所,撕扯着他的心肺,空怀着满腔的报国志而无法施展,他的苦闷可以想见,投江,成了他解除痛苦...[ 查看全文 ]
端午节谚语选
【端午节谚语】
未食五月粽,被褥不甘松。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未食五月粽,破裘唔甘放。未食五月粽,破裘毋甘放。未食五月粽,寒衣勿入栊。未食五月粽,寒衣未入栊。食过五月粽,寒衣收入杠,未食五月粽,寒衣不敢送。未食五月粽,寒衣不入栊,食过五月粽,不够百日又翻风。小编特别推荐端午节放假安排 | 端午节高速免费 | 端午节活动 | 端午节来历 | 端午节是哪天
...[ 查看全文 ]
好笑的短信送上
1,脱去你的外衣,你是那样白嫩,发着淡淡的清香,舔一舔再咬上一口,我心飞上九霄云外,啊,粽子我的至爱!
2,别光吃粽子,记得要给丈人、丈母娘送礼物哦!
3,闻着粽子的飘香,想起远方的你能否安好?让我们托巨大诗人的福多吃些粽子!快快乐乐过端阳!
4,虽然你身体很好,但屈原说:多锻练身体,少打麻将,才干多吃粽子,天天健康。
5,喜讯:端午节当天,手机号头两位数字是13...[ 查看全文 ]
咏端午节词精选
乙卯重五诗陆游(南宋)
重五山村好,榴花忽已繁。
粽包分两髻,艾束著危冠。
旧俗方储药,羸躯亦点丹。
日斜吾事毕,一笑向杯盘。
七律端午(老舍)
端午偏逢风雨狂,村童仍着旧衣裳;
相邀情重携蓑笠,敢为泥深恋草堂;
有客同心当骨肉,无钱买酒卖文章‘
当年此会鱼三尺,不似今朝豆味香.
浣溪沙(宋.苏轼)
轻汗轻轻透碧纨。明朝端午浴芳兰。
流香涨腻满晴川。彩线轻缠红...[ 查看全文 ]
夏至节气与端午节有什么关系
夏至节气与端午节有着密切的关系,有人还认为,夏至便是端午节的起源。
首倡夏至说者为黄石先生,1963年他在《端午礼俗史》(香港秦兴书局1963年出版)一书中提出,端午节如涓涓之水发源于远古时代,三代汇为川流,秦汉扩为河,唐宋纳百川而成湖海。
端午节源于夏至说闻世后,学者吞吐百家,从更广泛的视野去研究。1983年,刘德谦先生在《端午始源又一说》(《文史知...[ 查看全文 ]
端午节粽子多种特色吃法
端午节,吃粽子是保留项目。粽子年年都吃,“今年如何吃得不一般”应该是很多人都会有的想法。什么最让人难忘,应该是特色吧,与众不同的才更容易脱颖而出。端午节这天,挖掘一个特色吃法,不仅美食留香,更可度过一个难忘的传统节日。
另类吃法一:喝热红茶解腻
粽子因为多油,多吃容易腻,而且糯米又是不容易消化的食物,因此粽子吃多了会容易让人感觉到腻,食滞。
新吃法:热的红茶有去油...[ 查看全文 ]
端午节粽子的演变历程
春秋时期:用菰叶(茭白叶)包黍米成牛角状,称“角黍”;用竹筒装米密封烤熟,称“筒粽”。
东汉末年:草木灰水浸黍米,因水中含碱,用菰叶包黍米成四角形,煮熟就成广东碱水粽。
晋代:粽子被正式定为端午节食品。这时包粽子的原料除米外,还添加中药材益智仁,煮熟的粽子称“益智粽”。
南北朝:出现杂粽。品种增多,米中掺杂禽兽肉、板栗、红枣、赤豆,裹成的粽子还用作交往的礼品。
唐...[ 查看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