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群相关文章 2012中考历史复习 北方民族大融合的相关文章推荐
2012中考历史复习 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材解析:七年级上册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山东省高密市姚哥庄学校 倪 静
一、知识梳理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孝文帝改革从政治制度、社会生活和文化等领域比较全面地反映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深化和巩固了民族大融合的成果。在处理这一重点问题时,除注意讲清具体的改革措施外,还应该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趋势、迁都洛阳和孝文帝迁都后的改革措施有机地联系起来,看到孝文帝的这些改革措施是北方民族大融合趋势长期发展的必然结果。
2.难点:正确认识民族大融合的含义
通常我们容易把民族融合与汉化简单地等同起来,这是不正确的。民族同化,指的是一个民族(或其一部分)丧失本民族特点而成为另一个民族的现象。历史上有两种民族同化,一种是强制同化,另一种是自然同化。民族融合是指几个民族在共同的经济基础和思想基础上互相影响,形成一个从来没有的新民族。目前学术界在论述古代的民族关系时,往往使用民族融合一词,一般指的是自然同化这一现象而言,本教材也是如此处理的。对民族同化与民族融合含义的区别,初中学生不易理解和领会,教师不必作出解释,只要讲清具体的历史事实就可以了。
三、学法指导
1.展示法
可以通过计算机、投影仪或挂图的形式展示北魏兼并其他割据政权的地图,使学生形成对于北魏统一中原过程和...
[ 查看全文 ]
2012中考历史复习 北方民族大融合的相关文章
2012中考历史复习 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材解析:七年级上册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山东省高密市姚哥庄学校 倪 静
一、知识梳理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淝水之战
关于“淝水之战”的教学处理,应该突出趣味性,尽可能运用各种手段,引导学生想象战争波澜壮阔、瞬息万变的场面,领会战争指挥者的斗智斗勇,还可以充分利用地图帮助学生建立关于战役的空间概念。同时,还应引导学生领会东晋将士在强敌压境、众寡悬殊的形势下,不畏强暴、奋勇抗争的...[ 查看全文 ]
2012中考历史复习 三国鼎立
教材解析:七年级上册第18课 三国鼎立
山东省高密市开发区朝阳中学 张书英
一、知识梳理
二、重难点分析
1.重点
(1)官渡之战
公元200年发生的官渡之战,是割据北方的曹操和袁绍两个军阀之间为控制北方地区进行的重要战役。袁绍的实力优于曹操,但曹操顺应人民希望安定的愿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自己的势力迅速壮...[ 查看全文 ]
2012中考历史复习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教材解析:七年级上册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山东省高密市康成中学 王振邦
一、知识梳理
二、重难点分析
1.重点
(1)张骞出使西域
一般来说,一件事如果做成功了,其目的和结果是相辅相成的。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和结果是不同的。出于军事目的出使,却成了沟通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创举,其意义远超过当初的目的。
两次出使都充满艰辛,尤其是第一次,扣留、辗转仍未完成使命,但汉武帝仍然命其再出西域,...[ 查看全文 ]
2012中考历史复习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教材解析:七年级上册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山东省高密市第五中学 王 蔺
一、知识梳理
二、重难点分析
1.重点
(1)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学生在接触历史、了解英雄人物时往往出现误区,认为只有汉族才能出现政治家、军事家。其实少数民族也有众多具有雄才大略的英雄人物。本课中讲到的冒顿单于就是这样的一位典型。他即位后励精图治的作为不仅对匈奴的发展而且对中国历史的发展...[ 查看全文 ]
2012中考历史复习 两汉经济的发展
教材解析:七年级上册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山东省高密市第五中学 王 蔺
一、知识梳理
二、重难点分析
1.重点:“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
因为古代经济的发展,主要是反映在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上。农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兴修水利、改进农耕技术、粮食作物的种植以及桑麻的种植等。两汉手工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而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的...[ 查看全文 ]
2012中考历史复习 大一统的汉朝
教材解析:七年级上册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山东省高密市康成中学 凌广杰
一、知识梳理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课主要从政治角度讲述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时间跨度大(约四百年),涉及史实多,但限于课时,在教材中,“两汉”侧重讲的是西汉,“兴衰”侧重讲的是“兴”。
1.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汉初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带来了经济繁荣,为西汉进入强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这也是课文前两目之间的内在联系...[ 查看全文 ]
2012中考历史复习 伐无道 诛暴秦
教材解析:七年级上册第11课 “伐无道,诛暴秦”
山东省高密市康成中学 凌广杰
一、知识梳理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及秦的暴政与秦朝灭亡的关系
秦朝盛极而衰一直是一个重要的历史研究课题,从古到今,都是重要的历史借鉴。以当时秦统一六国的气势和国力,短短二世就灭亡的,根本原因是秦的暴政才导致了秦朝的速灭,因此,分析秦的暴政与秦朝灭亡的关系是本课...[ 查看全文 ]
2012中考历史复习 秦王扫六合
教材解析:七年级上册第10课 “秦王扫六合”
山东省高密市康成中学 凌广杰
一、知识梳理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秦灭六国、巩固统一的措施
“秦的统一”是中国古代史上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这一课在中国古代史教学中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秦灭六国,统一天下”是历史发展的巨大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第一,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割据...[ 查看全文 ]
2012中考历史复习 中华文化的勃兴 2
教材解析:七年级上册第8课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
山东省高密市第五中学 王 蔺
一、知识梳理
二、重难点分析
1.重点
甲骨文、商朝历法和诗人屈原
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商朝开始的,商朝的甲骨文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甲骨文已具备了传统所谓的“六书”:即象形、会意、指事、形声、假借、转注等六种造字方法。)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今天甲骨学已经成为一门世界性的学...[ 查看全文 ]
2012中考历史复习 大变革的时代
教材解析:七年级上册第7课 大变革的时代
山东省高密市育才实验中学 付桂花
一、知识梳理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和历史作用
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各国变法图强的典型代表。战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土地私有制和封建剥削方式的出现,地主和农民两大阶级的产生,是这一次社会变革的历史条件。变法运动的兴起,是新兴地主阶级为废除奴隶主贵族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巩固...[ 查看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