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群相关文章

2012中考历史复习 贞观之治的相关文章推荐

2012中考历史复习 贞观之治

教材解析:七年级下册 第2课 贞观之治 贵州省黎平县第二中学 曾祥明 一、知识梳理 唐朝的建立:李渊在太原起兵,618年攻占长安,建立唐朝。 贞观之治:唐太宗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教训,重视人民群众的力量;注重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崇尚节俭;任用贤才、虚心纳谏。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出现繁荣景象,国力逐步强盛。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女皇武则天:武则天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郭沫若称其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1)“贞观之治”的出现,有利于社会发展,符合历史趋势,为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奠定了基础。(2)另一个重点是“女皇武则天”。武则天在唐高宗时就已掌权,后来称帝,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统治期间,继续推行唐太宗的政策,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武则天统治时期上承“贞观”,下启“开元”,在唐朝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2.难点:对唐太宗、武则天等历史人物做出恰当的评价。 我们在分析或评价某一历史人物时不能带有感情色彩,不能从“好”或“坏”出发,而是要遵循实事求是的原则,客观地分析,看其对历史发展,尤其是经济发展所起的作用来评价,从而正确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 通过本课学习,我们应该把握唐朝建立、贞观之治和武则天的统治等基本史实,... [ 查看全文 ]
2012-05-31

专题推荐:

2012中考历史复习 贞观之治的相关文章

2012中考历史复习 繁盛一时的隋朝

教材解析:七年级下册 第1课 繁盛一时的隋朝 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青城中学 杜建平 一、知识梳理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隋朝大运河开通的目的、概况、作用。 目的:隋炀帝开通隋朝大运河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概况: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北京),南到余杭(杭州),大运河从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 查看全文 ]
2012-05-31

专题推荐:

2012中考历史复习 魏晋南北朝 2

教材解析:七年级上册第22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 山东省高密市第五中学 陈付香 一、知识梳理 二、重难点分析 1.重点 (1)“书圣”王羲之和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 王羲之,东晋琅琊(今山东临沂)人,后迁居会稽山阴(今浙江绍兴),做过东晋的右军将军,人称“王右军”。他的楷书,进一步摆脱隶书的形迹,达到独立完美的境地,特别善写行书、草书,人们赞美他的字“...[ 查看全文 ]
2012-05-31

专题推荐:

2012中考历史复习 魏晋南北朝 1

教材解析:七年级上册第21课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 山东省高密市第五中学 陈付香 一、知识梳理 二、重难点分析 1.重点 “祖冲之和圆周率”是本课的重点。祖冲之是博学和深邃的科学家,他在数学、天文学、机械制造方面均有过重要贡献。其中推算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七位数字是他最主要的贡献。这项成果领先世界近千年。 为突破这一重点,教师可首先提问:祖冲之取得的最突出...[ 查看全文 ]
2012-05-31

专题推荐:

2012中考历史复习 北方民族大融合

教材解析:七年级上册第20课 北方民族大融合 山东省高密市姚哥庄学校 倪 静 一、知识梳理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孝文帝改革从政治制度、社会生活和文化等领域比较全面地反映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深化和巩固了民族大融合的成果。在处理这一重点问题时,除注意讲清具体的改革措施外,还应该将北方民族大融合的趋势、迁都洛阳和孝文帝迁都后的改革措施有机地联系起来,看到孝文帝的这些改...[ 查看全文 ]
2012-05-31

专题推荐:

2012中考历史复习 江南地区的开发

教材解析:七年级上册第19课 江南地区的开发 山东省高密市姚哥庄学校 倪 静 一、知识梳理   二、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淝水之战 关于“淝水之战”的教学处理,应该突出趣味性,尽可能运用各种手段,引导学生想象战争波澜壮阔、瞬息万变的场面,领会战争指挥者的斗智斗勇,还可以充分利用地图帮助学生建立关于战役的空间概念。同时,还应引导学生领会东晋将士在强敌压境、众寡悬殊的形势下,不畏强暴、奋勇抗争的...[ 查看全文 ]
2012-05-31

专题推荐:

2012中考历史复习 三国鼎立

教材解析:七年级上册第18课 三国鼎立 山东省高密市开发区朝阳中学 张书英 一、知识梳理 二、重难点分析 1.重点 (1)官渡之战 公元200年发生的官渡之战,是割据北方的曹操和袁绍两个军阀之间为控制北方地区进行的重要战役。袁绍的实力优于曹操,但曹操顺应人民希望安定的愿望,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使自己的势力迅速壮...[ 查看全文 ]
2012-05-31

专题推荐:

2012中考历史复习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教材解析:七年级上册第15课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 山东省高密市康成中学 王振邦 一、知识梳理   二、重难点分析 1.重点 (1)张骞出使西域 一般来说,一件事如果做成功了,其目的和结果是相辅相成的。张骞出使西域的目的和结果是不同的。出于军事目的出使,却成了沟通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创举,其意义远超过当初的目的。 两次出使都充满艰辛,尤其是第一次,扣留、辗转仍未完成使命,但汉武帝仍然命其再出西域,...[ 查看全文 ]
2012-05-31

专题推荐:

2012中考历史复习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教材解析:七年级上册第14课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 山东省高密市第五中学 王 蔺 一、知识梳理 二、重难点分析 1.重点 (1)冒顿统一蒙古草原。学生在接触历史、了解英雄人物时往往出现误区,认为只有汉族才能出现政治家、军事家。其实少数民族也有众多具有雄才大略的英雄人物。本课中讲到的冒顿单于就是这样的一位典型。他即位后励精图治的作为不仅对匈奴的发展而且对中国历史的发展...[ 查看全文 ]
2012-05-31

专题推荐:

2012中考历史复习 两汉经济的发展

教材解析:七年级上册第13课 两汉经济的发展 山东省高密市第五中学 王 蔺 一、知识梳理 二、重难点分析 1.重点:“治理黄河和农业的进步”、“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 因为古代经济的发展,主要是反映在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上。农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兴修水利、改进农耕技术、粮食作物的种植以及桑麻的种植等。两汉手工业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丝织和冶铁技术的提高。而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的...[ 查看全文 ]
2012-05-31

专题推荐:

2012中考历史复习 大一统的汉朝

教材解析:七年级上册第12课 大一统的汉朝 山东省高密市康成中学 凌广杰 一、知识梳理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课主要从政治角度讲述两汉兴衰的基本脉络。时间跨度大(约四百年),涉及史实多,但限于课时,在教材中,“两汉”侧重讲的是西汉,“兴衰”侧重讲的是“兴”。 1.重点:汉武帝的大一统 汉初六七十年的休养生息带来了经济繁荣,为西汉进入强盛时期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这也是课文前两目之间的内在联系...[ 查看全文 ]
2012-05-31

专题推荐:

推荐访问
2012年度述职报告 教师招聘考试复习资料 初中历史教师招聘 历史教师招聘 2012年12月思想汇报 党员思想汇报2012年1月 2012年3月思想汇报 思想汇报2012年6月 2012高考人数 宁夏2012年高考试卷 2012江苏高考理综 2012年海南高考化学 中考网 上海中考网 2013中考 中考辅导网 中考分数线 中考网上海 2013上海中考网 中考英语满分作文
热点推荐
中考话题作文素材 中考历史试题 中考地理答案 中考语文试题 中考地理试题 中考化学试卷 中考满分作文500字 中考话题作文 中考资讯 中考物理压轴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