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群相关文章 中考历史教材答疑:周平王迁都的相关文章推荐
中考历史教材答疑:周平王迁都
周平王东迁“洛”还是“洛邑”?
疑问:
七年级上册最新教材(彩版第30页)第六课《春秋战国的纷争》的第一段,这样写道:“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我的问题是:周平王是东迁“洛”,还是东迁“洛邑”?
在以往几版的教材及地图册中,都是说周平王东迁洛邑,而今年的最新教材在这里却写的是周平王东迁洛。不过配套的人教版地图册中却依然标注的是“洛邑”,而不是“洛”。那么,在这里是否可以说教材中掉了一个 “邑”字呢?
湖北省谷城县城关一中 唐全林
答复:
“周平王东迁洛”,“洛”,古地名,故址在今洛阳王成公园一带。此说不错。“邑”,京城的意思,《诗经·商颂·殷武》:“商邑翼翼,四方之极。”天子居京城,故称“洛邑”亦可。
马执斌
...
[ 查看全文 ]
中考历史教材答疑:周平王迁都的相关文章
中考历史“史料分析题”解题步骤
谈谈如何解析史料题
江苏海安县南莫中学 钱丽云
大家知道,历史是过去了的人和事。那么,我们如何去考察历史呢?考察历史的途径有两条:一为实物资料如文物、古迹。二为文字资料即书籍、碑刻。
我国历史悠久,保存下来的实物资料极为丰富,为我们了解祖国的过去提供了重要依据,是我们考察历史的主要途径。我们考察商代以前的历史主要采用这种途径。
清朝末年在河南安阳小屯村出土了大量刻有文字的龟甲和兽骨,我们称之为甲骨...[ 查看全文 ]
中考历史解题思路探究
历史考试中常见的思维性失误
湖北陈银洲
1.思维僵化 难以延伸
高中学生在学习中往往思维僵化,依赖性强,表现在对已有知识的感知、理解和巩固时难以形成思维延伸的结果。
2.思维不周 挂一漏万
学生在知识的巩固、理解与再认再现时,知识重组不到位,组织答案时丢三落四,挂一漏万。所以学生在有意识地培养思维能力时更应注重思维的精密性,力求思维活动的结果臻于完美。
3.思维狭隘 片面孤立
学生在对知识理解与运...[ 查看全文 ]
中考生如何解答历史逆向选择题
历史逆向选择题与逆向思维
江西 郑连生
历史逆向选择题又叫否定式选择题,是指题干部分设置了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的选择题。命题者通常用“不”、“不是”、“不包括”、“不正确”、“没有”、“无关”、“不符”等词,把答题项限制起来,用以考查学生的逆向思维。在考场上,考生如果稍不留神就容易出错。笔者认为,在解答此类试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审定题型,审清题意
认真审题,是解答各种、各类题型的共同要求。逆...[ 查看全文 ]
2012中考历史知识 外交成就
运用多种方法,掌握外交成就
山 东 尹作芬
一、数字法
用“一二三”掌握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一位伟人(周恩来),两项成果(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三个连续的时间(1953、1954、1955)或三个关键词﹙首次提出、共同倡导、求同存异﹚。
用“一二一”掌握外交事业的发展:一个合法席位(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两项建交成果(中日建交、中美建交),一次重要组织会议(亚太经合组织会...[ 查看全文 ]
如何解答中考历史漫画型试题
一看二审三作答 巧解历史漫画题
河 北 许海军
漫画型试题是近年来中考历史新添的一种题型。此类试题具有贴近学生认知水平、开阔学生视野、调动学生思维、启发学生心智的特点,既体现了 命题者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主动性的人文思想,也体现了命题者对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视。漫画型试题是一种符合课程改革发展趋势和要求的好题型。如何才能有效地解答历史漫画型试题呢?笔者以为可以采取“一看二审三作答”的步骤,解答漫画型...[ 查看全文 ]
考生如何运用数字来理解掌握历史知识
运用数字学习历史知识
河 北 王俊星
在历史课本中,有许多数字,在学习的时候,注意运用数字来理解掌握历史知识。
第一,运用数字分析问题。在学习历史的时候,需要分析一些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这个时候,可以运用数字。比如,在分析1950年土地改革的必要性时,就可用一些数字说明:(1)在新中国成立时,全国拥有3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2)解放前,占农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富农,占有7%至...[ 查看全文 ]
了解历史学习中的比较法
利用“比较法”复习世界史事半功倍
山 东 冯 静
在历史教学中,对不同时间、空间条件下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异同,发现本质,探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这就是历史比较法。合理利用这一方法,有利于较好的掌握复杂的历史现象和概念,把握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构成较为完整的知识网络,从而更系统的掌握历史知识。复习世界史时,巧妙运用比较法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来说,历史学习中的比较...[ 查看全文 ]
中考生如何省时省力记忆历史知识?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歌诀
山 东 刘焕东
写在前面:学习历史自然要记忆,而如何省时省力记忆,是一个需要解决的课题。现将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编为歌诀,概括、押韵,相信可以有效地帮助解决这个问题。
(一)
一百七十万年前,云南元谋老祖先。
北京人在周口店,七十二十万年间。
(二)
山顶洞现人工火,距今大约三万年。
浙江余姚河姆渡,水稻干栏式房屋。
西安种粟有半坡,房屋样式半地穴;
...[ 查看全文 ]
2012中考历史知识 北魏孝文帝的姓氏改革
民族融合的点睛之笔──北魏孝文帝的姓氏改革
湖北 王从林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促进了北方民族大融合,其汉化措施则是胡汉融合的浓墨重彩之作,而姓氏改革却是鲜卑汉化的点睛之笔。为全面实现鲜卑汉化,孝文帝下诏,将鲜卑人原有的姓氏一律改为汉姓。所改之汉姓,就是以音近于原鲜卑姓者为准。拓拔宏的鲜卑拓跋部为本氏首姓,他们认为自己的祖先是黄帝,而皇帝依据土是黄色得名,作为皇帝的后裔,据此鲜卑皇帝的拓跋(皇天厚土)姓...[ 查看全文 ]
2012中考历史知识 古代科举名衔称谓
古代科举名衔称谓一览
山 东 赵 健
魏晋以来,官员大多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子弟中选拔。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为改变这种弊端,隋文帝开始用分科考试来选拔人才。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士科,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生。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605年)开始实行,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为止,经历了一千...[ 查看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