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德国打工:社会也是大课堂
如果没有打工经历,留学生活的滋味便象缺少某种调料的汤。土耳其有句谚语说,“工作的三大裨益是使人免除饥寒、纵欲和无聊。”即便不是等米下锅、捉襟见肘,去劳工市场找份工也好比到社会大学上堂课,若干年的积累过后,虽说三十六行没有行行入道,却也练就了十八般武艺。 留学小说里最常涉及的打工地点是中餐馆,其实这只是初来乍到的人养精蓄锐的中转站──当时语言不通、人地生疏,可供生存的空间总是狭窄的。许多人日后在其它行业里平步青云,飞升之后还很乐意回眸这个火箭发射基地。 餐馆象个浓缩的小型社会,等级森严、主客分明,有华灯初上的喜庆,盛宴开堂的热闹,也有宴散人归的冷清。不同的人流来来往往,却遵循同一条规律:天下没有免费的午(晚)餐。 若是在餐馆做跑堂,除了可以锻炼脚底生风、过目不忘、手稳心细三大绝技之外,还有机会阅人无数,判断来客的职业、身份、个性,以及可能支付的小费。不过,这类直接面对顾客的工作须以相当纯熟的口语为前提,为口齿生涩的语言生所不及,所以他们常常退居二线:女生在吧台调制酒水,男生于厨房备菜洗碗。 造化弄人,那些出国前娇生惯养的留学生们,在异国的土地上开始领教“报应”二字的味道。从前“茶”来张口的女孩现在专门伺备茶水饮料;以往从不下厨的男孩现在每天大力切菜洗碗──都是生活和人开的玩... [ 查看全文 ]专题推荐:
留学德国打工:社会也是大课堂的相关文章
专题推荐:
专题推荐:
专题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