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群相关文章 中考历史教材答疑:世界经济的全球化的相关文章推荐
中考历史教材答疑: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教材解析:九年级下册 第16课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
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青城中学 杜建平
一、知识梳理
二、重点难点分析
(一)课本重点分析
1.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经济全球化的背景:20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东西方冷战结束,国际形势趋于缓和,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的发展趋势。
(2)经济全球化的含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世界性经济交往日益增多,在世界经济发展过程中,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逐渐成为一个整体。
(3)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迅速增长;跨国公司的影响增大,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势加快。1995年1月1日,世界贸易组织的成立是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一个重要表现。
2.经济全球化的影响
(1)积极性: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国家间经济往来的障碍逐步减少,企业可以越来越多地根据自己的需要在世界范围内组织经济活动,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各国经济相互依存、互相竞争。
(2)消极性:发展中国家由于科技水平和经济实力较弱,在国际竞争中常常处于不利境地。一方面,跨国公司常常把一些技术水平低、污染程度高的企业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另一方面,国际风险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进一步加大。例如:1997年,国际金融市场风险引发了亚洲金融危机,亚洲...
[ 查看全文 ]
中考历史教材答疑:世界经济的全球化的相关文章
中考历史教材答疑:冷战中的对峙
教材解析:九年级下册 第14课 冷战中的对峙
山东省淄博市高青县青城中学 杜建平
一、知识梳理
二、重点难点分析
(一)课本重点分析
1.冷战政策
背景:二次大战结束后,美国的经济、军事实力居于世界第一位,它称霸世界的野心日益膨胀,但美国又不得不正视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
含义:美国带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采取了除武装进攻之外一切手段的敌对行动,以“...[ 查看全文 ]
中考历史教材答疑:百家争鸣
为什么百家争鸣部分只见百家不见争鸣呢?
疑问:
查一下现代汉语词典,对争鸣的解释是:在学术上互相争辩。在学习百家争鸣时,教材的编写者往往把诸子百家的观点列举上,而对百家争鸣的情况很少涉及,教师在讲课时,也就很少讲到。我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只见百家,不见争鸣”,教材的编写有点文不对题。现在的人教社教材只涉及到一点“争鸣”,即庄子对孔子恢复周礼的批评,但仍不能给人以“百家争鸣”的感觉,并不能帮助学生形成...[ 查看全文 ]
中考历史教材答疑:周平王迁都
周平王东迁“洛”还是“洛邑”?
疑问:
七年级上册最新教材(彩版第30页)第六课《春秋战国的纷争》的第一段,这样写道:“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史称‘东周’。”我的问题是:周平王是东迁“洛”,还是东迁“洛邑”?
在以往几版的教材及地图册中,都是说周平王东迁洛邑,而今年的最新教材在这里却写的是周平王东迁洛。不过配套的人教版地图册中却依然标注的是“洛邑”,而不是“洛...[ 查看全文 ]
中考历史“史料分析题”解题步骤
谈谈如何解析史料题
江苏海安县南莫中学 钱丽云
大家知道,历史是过去了的人和事。那么,我们如何去考察历史呢?考察历史的途径有两条:一为实物资料如文物、古迹。二为文字资料即书籍、碑刻。
我国历史悠久,保存下来的实物资料极为丰富,为我们了解祖国的过去提供了重要依据,是我们考察历史的主要途径。我们考察商代以前的历史主要采用这种途径。
清朝末年在河南安阳小屯村出土了大量刻有文字的龟甲和兽骨,我们称之为甲骨...[ 查看全文 ]
中考历史解题思路探究
历史考试中常见的思维性失误
湖北陈银洲
1.思维僵化 难以延伸
高中学生在学习中往往思维僵化,依赖性强,表现在对已有知识的感知、理解和巩固时难以形成思维延伸的结果。
2.思维不周 挂一漏万
学生在知识的巩固、理解与再认再现时,知识重组不到位,组织答案时丢三落四,挂一漏万。所以学生在有意识地培养思维能力时更应注重思维的精密性,力求思维活动的结果臻于完美。
3.思维狭隘 片面孤立
学生在对知识理解与运...[ 查看全文 ]
中考生如何解答历史逆向选择题
历史逆向选择题与逆向思维
江西 郑连生
历史逆向选择题又叫否定式选择题,是指题干部分设置了否定式的提示或限制的选择题。命题者通常用“不”、“不是”、“不包括”、“不正确”、“没有”、“无关”、“不符”等词,把答题项限制起来,用以考查学生的逆向思维。在考场上,考生如果稍不留神就容易出错。笔者认为,在解答此类试题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审定题型,审清题意
认真审题,是解答各种、各类题型的共同要求。逆...[ 查看全文 ]
2012中考历史知识 外交成就
运用多种方法,掌握外交成就
山 东 尹作芬
一、数字法
用“一二三”掌握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一位伟人(周恩来),两项成果(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三个连续的时间(1953、1954、1955)或三个关键词﹙首次提出、共同倡导、求同存异﹚。
用“一二一”掌握外交事业的发展:一个合法席位(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两项建交成果(中日建交、中美建交),一次重要组织会议(亚太经合组织会...[ 查看全文 ]
如何解答中考历史漫画型试题
一看二审三作答 巧解历史漫画题
河 北 许海军
漫画型试题是近年来中考历史新添的一种题型。此类试题具有贴近学生认知水平、开阔学生视野、调动学生思维、启发学生心智的特点,既体现了 命题者以学生为中心,发挥学生主动性的人文思想,也体现了命题者对学生学习过程的重视。漫画型试题是一种符合课程改革发展趋势和要求的好题型。如何才能有效地解答历史漫画型试题呢?笔者以为可以采取“一看二审三作答”的步骤,解答漫画型...[ 查看全文 ]
考生如何运用数字来理解掌握历史知识
运用数字学习历史知识
河 北 王俊星
在历史课本中,有许多数字,在学习的时候,注意运用数字来理解掌握历史知识。
第一,运用数字分析问题。在学习历史的时候,需要分析一些历史事件发生的原因,这个时候,可以运用数字。比如,在分析1950年土地改革的必要性时,就可用一些数字说明:(1)在新中国成立时,全国拥有3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2)解放前,占农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富农,占有7%至...[ 查看全文 ]
了解历史学习中的比较法
利用“比较法”复习世界史事半功倍
山 东 冯 静
在历史教学中,对不同时间、空间条件下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异同,发现本质,探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和特殊规律,这就是历史比较法。合理利用这一方法,有利于较好的掌握复杂的历史现象和概念,把握历史发展的来龙去脉,构成较为完整的知识网络,从而更系统的掌握历史知识。复习世界史时,巧妙运用比较法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来说,历史学习中的比较...[ 查看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