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群相关文章 定义判断习题精解(29)的相关文章推荐
定义判断习题精解(29)
【例题】种群:指在一定空间和时间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下列属于种群的一项是( )
A.一个公园中的花卉 B.一个牧场里的家畜 C.一个蜂巢里的蜂 D.湘江里的鱼
【例题】结构性失业:指由于经济结构、体制、增长方式等的变动,使劳动力在包括技能、经验、工种、知识、年龄、性别、主观意愿、地区等方面的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不相一致而导致的失业。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不属于结构性失业情况的是( )
A.某电子工厂的产品因长期滞销而被迫转产,职工小张因没有合适的岗位而另谋生路
B.农民小王乘农闲之机进城务工,但一时还找不到工作
C.小赵去年大学毕业,一心想留在大城市工作,但高不成低不就,无奈之下又继续学习准备报考硕士研究生
D.小李在某公司工作了两年,感觉没有继续发展的空间,今年辞去了工作,打算另谋高就
【例题】发泄:指通过激烈的情绪表达而使情绪稳定的一种方法。
根据上述定义,下列不属于发泄的行为是( )
A.甲得知自己彩票中奖后,一路高歌、手舞足蹈
B.小兰受到家长的批评后,将布艺小狗的耳朵扯下
C.甲在就餐时与餐馆发生争执,...
[ 查看全文 ]
定义判断习题精解(29)的相关文章
数字推理习题精解(56)
【例题】2,6,13,39,15,45,23,( )
A.46 B.66 C.68 D.69
【例题】3.02,4.07,6.05,9.03,( )
A.12.01 B.13.02 C.14.03 D.15...[ 查看全文 ]
2011年河南招警指导:常识判断
2011年《河南省统一考试录用公安机关人民警察笔试科目考试大纲》已经发布,今年大纲中常识判断模块特点非常明显,考查要求清晰,重点要点明确,具体如下:
常识判断主要测查应试者对法律、政治、经济、管理、历史、自然、科技等方面知识的运用能力。
2006年、2007年河南招警考试中,常识判断部分位于《行测》第四部分,根据此次大纲,常识判断的位置在第五部分,由此我们预测,2011河南招警《行测》常识判断...[ 查看全文 ]
言语理解习题精解(110)
【例题】如果说,听清话语是听话能力的_____ ,那么,理解话语就是听话能力的____ 。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根本 中心 B.基础 核心
C.根本 核心 D.基础 中心
【例题】守住人生的底线是做人的起码要求,需一辈子努力践行。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细枝末节,往往也_____ 人的品格,拷问人的____ 。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检验 灵魂 B....[ 查看全文 ]
类比推理习题精解(28)
【例题】杂志对于( )相当于( )对于农民
A、报纸 果农 B、传媒 农业
C、书刊 农村 D、编辑 蔬菜
【例题】( )对于行动相当于( )对于航行
A、信心 风帆 B、激情 桅杆
C、目标 灯塔 D、毅力 水手
【例题】寡对于( )相当于利对于( )
A、孤 弊 B、少 害
C、众 钝 D、多 益
【例题】( )对于手机相当于交流对于( )
A、通讯 语言 ...[ 查看全文 ]
2011年河南招警指导:判断推理
从2011招警考试的考试大纲中可以看出,判断推理部分的考试要求和考试内容与2010年河南省省考中关于判断推理部分的考试要求和考试内容是一模一样的,判断推理考试内容包括4个部分,分别是图形推理、定义判断、类比推理和逻辑判断。2010年政法干警考试大纲中要求判断推理包括5个部分,这5个部分别是:图形推理、定义判断、事件排序、类比推理和逻辑判断。与2010年政法干警考试相比起来这一次的社会招警考试更加地...[ 查看全文 ]
数学运算习题精解(56)
【例题】有红色、白色、黑色的筷子各10根混放在一起。如果让你闭上眼睛去摸,(1)你至少要摸出几根才敢保证至少有两根筷子是同色的?为什么?(2)至少拿几根,才能保证有两双同色的筷子,为什么?
【例题】 证明在任意的37人中,至少有4人的属相相同。
【例题】某班有个小书架,40个同学可以任意借阅,试问小书架上至少要有多少本书,才能保证至少有1个同学能借到2本或2本以上的书?
分析:从问...[ 查看全文 ]
定义判断习题精解(28)
【例题】外部不经济,是指一种经济行为对其本身和外部产生出来的负效益。
下列选项中,属于外部不经济现象的是( )
A.学校周边钢厂的烟囱冒出黑色灰尘
B.国家出资提高公众健康水平
C.湘江岸边的造纸厂流出经处理合格的水
D.吃完东西后将包装用的塑料袋扔到分类的垃圾箱
【例题】转移收入,是指来自非生产、交换过程的收入,如资助、赠与和遗产收入等各种形式的转移收入。
下列选项中,有关...[ 查看全文 ]
言语理解习题精解(109)
【例题】对于如何维持在孩子面前的权威性有很多不同观点,这使得父母有点儿____ 。
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独断专行 B.不知所措
C.无所适从 D.顾此失彼
【例题】究竟国家与个人对个人的医疗健康应分别承担多大比例,是一个_____ 选择问题,而不是政府可以任意决定的事项。要让民众有机会参与这一重大财政决策,透过人大的审议机制,将自己的意愿____ 到长期的财政安排...[ 查看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