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考物理备考:《分子热运动》(知识整理)的相关文章
2013中考物理备考:《内能》(知识整理)
1、内能
(1)概念: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叫物体的内能。
①内能是指物体内部所有分子做无规则热运动的动能和分子势能的总和,不是指少数分子或单个分子所具有的能。
②内能与温度有关,但不仅仅与温度有关,从微观角度来说,内能与物体内部分子的热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有关。从宏观的角度来说,内能与物体的质量、温度、体积都有关。
③一切物体在任何情况下都具有内能,物体的内能...[ 查看全文 ]
2013中考物理备考:《比热容》(知识整理)
1、比热容的概念: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或者降低)1℃吸收(或者放出)的热量叫做这种物质的比热容,简称比热。用符号c表示比热容。
2、比热容的单位:在国际单位制中,比热容的单位是焦每千克摄氏度,符号是J/(kg·℃)。
3、比热容的物理意义
(1)比热容是通过比较单位质量的某种物质温度升高1℃时吸收的热量,用来表示各种物质的不同性质。
(2)水的比热容是4.2×103J/(kg·℃)。它的物...[ 查看全文 ]
2013中考物理备考:《热机》(知识整理)
1、内燃机及其工作原理:将燃料的化学能通过燃烧转化为内能,又通过做功,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按燃烧燃料的不同,内燃机可分为汽油机、柴油机等。
(1)汽油机和柴油机都是一个工作循环为四个冲程即吸气冲程、压缩冲程、做功冲程、排气冲程的热机。
(2)一个工作循环中只对外做一次功,曲轴转2周,飞轮转2圈,活塞往返2次。
(3)压缩冲程是对气体压缩做功,气体内能增加,这时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4)...[ 查看全文 ]
2013中考物理备考:《能量的转化与守恒》(知识整理)
1、能量的转化与守恒
(1)能量及其存在的形式:如果一个物体能对别的物体做功,我们就说这个物体具有能。自然界有多种形式的能量,如机械能、内能、光能、电能、化学能、核能等。
(2)能量的转移与转化:能量可以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如发生碰撞或热传递时;也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如太阳能电池、发电机等。
(3)能量守恒定律:能量既不会凭空消灭,也不会凭空产生,它只会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其...[ 查看全文 ]
2013中考物理备考:《能源家族 核能》(知识整理)
1、能源家族
(1)一次能源和二次能源
①一次能源:可以直接从自然界获取的能源。如化石能源、风能、太阳能、地热能、核能、生物质能等。
②二次能源:无法从自然界获取,必须通过一次能源的消耗才能得到的能源。如电能等。
(2)可再生能源和不可再生能源
①可再生能源:在自然界可以不断再生并有规律地得到补充的能源,叫做可再生能源。如太阳能、生物质能、风能、海洋能、地热能等。
②不可再生能源:经过千百万年形成...[ 查看全文 ]
2013中考物理备考:《太阳能》(知识整理)
1、太阳能是巨大的“核能火炉”,因为在太阳内部,氢原子核在超高温下发生聚变,会释放出巨大的核能。
2、太阳能是人类能源的宝库,我们所使用的一次性能源主要来源于太阳能。
3、太阳能的利用
(1)直接利用:①将光能转化为电能加以利用,如太阳能热水器;②将光能转化为电能加以利用,如太阳能电池等。
(2)间接利用:储存在化石燃料中的太阳能。
4.利用太阳能的优缺点
(1)优点:清洁、安全、...[ 查看全文 ]
2013中考物理备考:研究《课程标准》通读教材
一、研究《课程标准》,通读教材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基本要求,它规定了中考的范围和要求,是中考命题的依据之一,对于中考复习具有重要的作用。通过对《课程标准》的研究,明确考试的要求,了解题型和对学生的能力要求,使自己的复习有方向、有目标,使自己的复习能有一个明确的评价依据,从而有利于把握复习的广度和深度,使复习更有的放矢。在研究《课程标准》的同时,还要仔细阅读教材,因为教材是课堂教学的根本依据,也是...[ 查看全文 ]
2013中考物理备考:如何复习物理电学
如何复习物理电学,如果在电学这一方面取得好的成绩,下面给大家提供两个建议,供同学们参考。
一、善于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
为考查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设计电学试题时,有些题目的已知条件并不明显给出,而是隐藏在其中,求解这类问题的关键在于挖掘其中的隐含条件,而这些隐含条件可从物理现象、关键用语等已知条件中挖掘。
二、构建变化电路中的方程思想
当电键断开或闭合,滑动变阻器滑片移动时,电路状态将...[ 查看全文 ]
2013中考物理备考:攻破物理知识点
一、控制变量法
在研究物理问题时,当一个物理量与多个因素有关时,为了确定这个物理量与某个因素的关系,就需要控制其它因素不变只改变这个因素,看所研究的物理量与这个因素的变化关系,这种方法就叫做“控制变量法”。
知识回顾:1、研究物体运动的快慢;2、研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的大小和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3、研究物体的动能与质量和速度的关系;4、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的关系;5、研究...[ 查看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