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群相关文章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吴楚柏举之战的相关文章推荐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吴楚柏举之战
孙武为将,千里破楚、五战五捷---吴楚柏举之战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有:“(吴国)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这里所说的“西破强楚,入郢”一事,就是春秋末期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年)爆发的著名的吴楚柏举之战。
吴国是春秋晚期勃兴于南方地区的一个国家,它在发展过程中,与南方地区的强国楚国产生了尖锐的矛盾,以至长期付诸武力,兵戎相见。从公元前584年第一次“州来之战”起,两国之间在短短的60余年时间里,曾先后发生过十次大规模的战争,其中吴军全胜六次,楚军全胜一次,互有胜负三次。总的趋势是,吴国逐渐由弱变强,开始占据战略上的主动地位。它终于导致了吴楚两国决定战争胜负的“柏举之战”。
吴王阖闾是一位英明有为的君主,他即位以后,励精图治,发展生产,改良吏治,整军经武:“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并大胆起用伍子胥、孙武、伯嚭等外来杰出军政人才,积极从事争霸大业。这时,西方的强楚,就成了吴国胜利前进道路上的最大障碍。换句话说,也就是只有在过去积小胜的基础上,从根本上打垮或削弱楚国,阖闾才能实现自己成为中原霸主的梦想。吴楚战略决战箭在弦上,势在必行。
“吉人自有天助”,楚国当时的现状,为阖闾梦想得以实现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契机。进入春秋以来,楚同晋国长期征战,争...
[ 查看全文 ]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吴楚柏举之战的相关文章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吴越争霸
卧薪尝胆,成就霸业---吴越争霸
吴越之战,是春秋末期位居长江下游的两个诸侯国吴和越之间进行的最后一次争霸战争。自公元前510年开始,持续至公元前475年,历时共35年,中经吴伐越的槜李之战、越伐吴的夫椒之战、笠泽之战和姑苏围困战,最终以吴的灭亡和越的胜利而告结束。
公元前514年,阖闾登上吴国王位,即任用逃亡到吴国的原楚国贵族伍员(伍子胥)和齐国的孙武,改革内政,“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 查看全文 ]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晋阳之战
揭开三家分晋的历史帷幕---晋阳之战
晋阳之战,是春秋、战国之际,晋国内部四个强卿大族智、赵、韩、魏之间为争夺统治权益,兼并对手而进行的一场战争。是役历时两年左右,以赵、韩、魏三家联合携手,共同攻灭智伯氏,瓜分其领地而告终。它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因为在这场战争后,逐渐形成了“三家分晋”的历史新局面,史家多将此视为揭开战国历史帷幕的重要标志。
春秋以来长期延绵不断的争霸兼并斗争,严重地消...[ 查看全文 ]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三家分晋
战国时代自此开始---三家分晋
三家分晋是春秋后期公室与私家之间展开的激烈斗争的结果。在西周宗法封建制下,周天子分封诸侯,诸侯在自己的统治范围内再分封卿、大夫。卿、大夫领有自己的封邑,拥有基本上是独立的政治、经济、军事力量,他们通过贵族宗族组织来统治自己的封邑。这样,在诸侯国内部就有了“公室”和“私家”之别。公室指诸侯国君,私家指卿、大夫之家。在西周时期和春秋早期,卿、大夫的封邑没有得到发展。
在...[ 查看全文 ]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田氏代齐
姜氏齐国的历史就此结束---田氏代齐
齐国原系周室分给功臣姜尚之封邑,姜尚即之姜子牙,他是周武王的开国功臣,为周王朝的兴起立下了不朽之功。周武王将它封在营丘(山东临淄北),国号齐。这里是薄姑之民的故地,也是一股巨大的抗周势力。武王让他在这里镇抚薄姑之民,其封疆东至海滨,西至黄河,南至穆陵(山东沂水县北)、北至于无棣(山东无棣)。它也是周王室控制东夷的重要力量,同时周王还授予他征伐违抗王室的侯伯的权...[ 查看全文 ]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李悝改革
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头号强国---李悝改革
在三家分晋前后,韩、赵、魏三家又各自作了进一步的改革。魏文侯(公元前446年—前396年)是一个进步的君主。在他执政期间,他任用李悝为相,进一步推进封建化。李悝在魏国推行的方针政策之中,最有名的是“尽地力之教”。
李悝亦称李克,班固说:“李悝为魏文侯作尽地力之教。”(《汉书·食货志》)司马迁说:“当魏文侯时,李克务尽地力之教。”(《史记·货殖列传》)“魏...[ 查看全文 ]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马陵之战
齐魏称雄,孙庞争锋---桂陵、马陵之战
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是战国中期齐、魏两大国之间的两场著名战争。当时齐国的军事家孙膑,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孙武“避实而击虚”、“攻其所必救”、“致人而不致于人”、“示形动敌”的作战指导思想,采取“围魏救赵”、“批亢捣虚”、“减灶诱敌”等高明战术,在桂陵和马陵地区,先后击败实力强大的魏国军队。这两场战争对于结束魏国在中原地区的霸权,具有决定性的意义;对战国整个战略...[ 查看全文 ]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战国七雄
七国并存称雄,曾一度争奇斗艳---战国七雄
战国处于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时期。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接连不断,社会呈现天下大乱的形势。这期间,北起长城,南达长江流域,先后出现齐、楚、燕、韩、赵、魏、秦七个大国。这七个大国为了扩张自己的势力,一面在本国实行变法改革以图强,一面相互混战,侵伐小国,互相兼并,战争愈演愈烈,历史上称这七个大国为“战国七雄”。
战国时期的254...[ 查看全文 ]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商鞅变法
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商鞅变法
秦国在战国初期,贵族们垄断政权,经济、政治和军事都比较落后,国君权力较小,国力很弱,国土常常受到别国的侵占。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年轻的国君决心改变秦国的落后面貌,于是下了一道变法图强的求贤诏令。商鞅就是在这个时候自魏国来到秦国的。
商鞅(约公元前390——338年)贵族出身,因是卫国君的后裔,曾以“卫”为姓,称作卫鞅。按当时习惯,国君的公子后裔,以“...[ 查看全文 ]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取其之长补已之短--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相继改革以图强,在变法改革中,以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显著,在军事上的改革却以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为最。赵武灵王的文治武功并非出类拔苹,但却是他向塞外少数民族学习,对传统的兵制兵服进行了大改革,从而在历史上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公元前326年,年方12岁的赵武灵王继位时,赵国四面强敌环视,而国土中间又横插着一个中山国。这个中山国是白狄族建立的一个国家...[ 查看全文 ]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田单复国
火牛克强敌,一举收失地--田单复国
战国中期,齐、秦两强东西对峙,较弱的燕国与齐是近邻。燕王哙于公元前318年让位于燕相子之,以致太子平与子之因争夺王位而发生内乱。齐宣王于公元前314年乘机攻燕,在50天之内攻下燕都蓟(今北京),杀燕王哙和子之。但由于齐军在燕大肆烧杀抢掠,燕国民众纷纷起来反抗,各诸侯国也准备出兵救燕,迫使齐军撤退,太子平即位为王,即燕昭王。燕昭王即位后,广招贤士,改革内政,发展生...[ 查看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