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群相关文章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成皋之战的相关文章推荐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成皋之战
楚汉战争的终局---成皋之战
成皋之战,始于汉高帝二年(公元前205年)五月,迄于汉高帝四年(公元前203年)八月,前后历时两年零三个月左右。它是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即后来的汉高祖)刘邦,围绕战略要地成皋(今河南荥阳汜水镇)而展开的一场决定汉楚兴亡的持久争夺战。在这场战争中,刘邦及其谋臣武将注意政治、军事、经济多方面的配合,将正面相持、翼侧迂回和敌后骚扰等策略加以巧妙运用,调动、疲惫、削弱直至战胜强敌项羽,从而成为我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弱胜强的又一成功典范。
秦末农民大起义推翻秦王朝反动统治后,政治形势发生了重大而急剧的变化,这就是起义军首领项羽和刘邦为争夺统治权而展开长期战争,历史由此进入了楚汉相争时期。楚汉战争初期,刘邦处于劣势地位。但他富有政治远见,注意争取民心,招揽军政人才,因而在政治上据有主动地位。
在军事活动方面,刘邦善于运用谋略,巧妙利用矛盾,做到示形隐真,乘项羽东进镇压田荣反楚之际,暗渡陈仓,占领战略要地关中地区。尔后又联络诸侯军56万袭占彭城,端了项羽的老窝,成为项羽强有力的对手。
然而在袭占彭城之后,刘邦满足于表面上的胜利,置酒作乐,疏于戒备。而项羽一接到彭城失陷的消息,即亲率精兵3万从齐地赶回,乘刘邦毫无戒备的时机,发起进攻,夺回彭城。刘邦溃不成军,仅带骑兵数十名狼...
[ 查看全文 ]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成皋之战的相关文章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西汉和亲
苟安与羁縻政策的产物---西汉和亲
“汉匈和亲”,是西汉政府对匈奴的最主要策略,影响深远。中国历史上的和亲之举,最早始于西汉王朝。它是在美人计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西汉初年,刘汉王朝刚刚建立,历经了秦末农民战争和数年的楚汉相争之后,社会经济受到惨重破坏,人民嗷嗷待哺,国库已经空虚。而此时北方匈奴军事力量却日益强大起来,不断发兵南下汉境抢掠骚扰。汉高祖七年(前200年),刘邦亲率33万大军北击匈奴,结...[ 查看全文 ]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平定吴楚七国之乱
对西汉稳定的贡献---平定吴楚七国之乱
吴楚七国之乱是发生在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的一次诸侯王国的叛乱。参与叛乱的七国的国王是吴王濞、楚王戊、赵王遂、济南王辟光、淄川王贤、胶东王雄渠、胶西王卬。吴王濞为这次叛乱的主谋。
七国之乱的根源,是强大的王国势力与专制皇权的矛盾。诸吕当权以及汉文帝刘恒继统等政治事件,加剧了这一矛盾。七国之乱的导火线,则是汉景帝刘启采纳晁错的《削藩策》,削夺王国土地。
...[ 查看全文 ]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文景之治
西汉强盛的开端---文景之治
文景之治是西汉文帝,景帝两代四十年左右的时间政治稳定、经济生产得到显著发展的“盛世”。它为人们带来的那段温馨的日子,为历代史家所讴歌。
汉文帝刘恒是刘邦的第四子,母为薄姬。高帝十一年(前196年)受封为代王。公元前180年吕后死,诸吕作乱,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与朱虚侯刘章等宗室大臣共诛诸吕,迎立刘恒为帝,在位23年。汉景帝刘启是文帝太子,母为窦皇后。公元前157年即位,...[ 查看全文 ]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确立了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实行的封建思想统治政策。
秦汉之际,遭秦始王焚书坑儒政策摧残的儒家逐渐抬头,陈胜、吴广起义后,有些儒生参加了反秦斗争,如孔子后裔孔甲一度为陈胜的博士。西汉初年,著名儒生叔孙通被任为太常,协助汉高帝制订礼仪。惠帝四年(前191年)废除《挟书律》,进一步促使诸子学说复苏,阴阳、儒、墨、名、法、道六家比较活跃,其中儒、道两家影...[ 查看全文 ]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汉武帝反击匈奴
是后匈奴远遁,从此漠南无王庭--汉武帝反击匈奴
汉武帝刘彻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帝王。他成功地抗击了匈奴奴隶主贵族的侵扰,进一步巩固了西汉新兴的封建政权。
匈奴是中国北方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在秦代,匈奴曾一度为蒙恬所击败,逃往漠北,有十多年不敢南下。秦朝覆灭后,匈奴趁楚汉相争、无暇北顾之机再度崛起。在其骁勇善战的领袖冒顿单于统率下,四面出击,汉朝初年,已建立了奴隶制国家,国势强盛。东面打败了东胡,...[ 查看全文 ]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邲之战
晋楚争霸中原的第二次较量---邲之战
邲之战,是春秋中期的一次著名会战,是当时两个最强大的诸侯国——晋、楚争霸中原的第二次重大较量。在作战中,楚军利用晋军内部分歧、指挥无力等弱点,适时出击,战胜对手,从而一洗城濮之战中失败的耻辱,在中原争霸斗争中暂时占了上风。至于楚庄王本人,也由于此役的胜利,而无可争辩地挤入史所称道的“春秋五霸”位置。
楚国虽然在城濮之战中遭到失败,但由于它长期以来都是南方地区的...[ 查看全文 ]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鄢陵之战
晋楚争霸的最后一幕---鄢陵之战
鄢陵之战,发生于周简王十一年(公元前575年)六月鄢陵地区(今河南鄢陵西南)。是役,晋军善察战机,巧妙指挥,击败同自己争霸中原的老对手——楚国,进一步巩固了自己在中原地区的优势地位。这场战争后,晋、楚两国都逐渐失去以武力争霸中原的强大势头,中原战场开始沉寂下来。从这层意义上说,鄢陵之战堪称为当时晋楚争霸的最后一幕。
公元前578年,晋国取得对秦麻隧之战胜利后,已处...[ 查看全文 ]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吴楚柏举之战
孙武为将,千里破楚、五战五捷---吴楚柏举之战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中有:“(吴国)西破强楚,入郢;北威齐、晋,显名诸侯,孙子与有力焉!”这里所说的“西破强楚,入郢”一事,就是春秋末期周敬王十四年(公元前506年)爆发的著名的吴楚柏举之战。
吴国是春秋晚期勃兴于南方地区的一个国家,它在发展过程中,与南方地区的强国楚国产生了尖锐的矛盾,以至长期付诸武力,兵戎相见。从公元前584年第一次“州来之战”...[ 查看全文 ]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吴越争霸
卧薪尝胆,成就霸业---吴越争霸
吴越之战,是春秋末期位居长江下游的两个诸侯国吴和越之间进行的最后一次争霸战争。自公元前510年开始,持续至公元前475年,历时共35年,中经吴伐越的槜李之战、越伐吴的夫椒之战、笠泽之战和姑苏围困战,最终以吴的灭亡和越的胜利而告结束。
公元前514年,阖闾登上吴国王位,即任用逃亡到吴国的原楚国贵族伍员(伍子胥)和齐国的孙武,改革内政,“立城郭,设守备,实仓廪,治兵库...[ 查看全文 ]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晋阳之战
揭开三家分晋的历史帷幕---晋阳之战
晋阳之战,是春秋、战国之际,晋国内部四个强卿大族智、赵、韩、魏之间为争夺统治权益,兼并对手而进行的一场战争。是役历时两年左右,以赵、韩、魏三家联合携手,共同攻灭智伯氏,瓜分其领地而告终。它对中国历史的发展具有较大的影响,因为在这场战争后,逐渐形成了“三家分晋”的历史新局面,史家多将此视为揭开战国历史帷幕的重要标志。
春秋以来长期延绵不断的争霸兼并斗争,严重地消...[ 查看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