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群相关文章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指南针的发明的相关文章推荐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指南针的发明
海船的眼睛——指南针的发明
在古代,各民族的先民们面对茫茫海洋,虽然有探险探秘的愿望,但是由于技术的限制,总是无法如愿。即使是以航海着称的古希腊人,也不过是在相对比较风平浪静的地中海海域称雄。对于茫无边际的大洋,也只有“望洋兴叹”。其实,并非是由于造船技术限制了古人们的越洋交流,更主要的是由于在海上无法辨别方向,虽然有可以横渡大洋的船只,也会在海上迷路,葬身海底。因此,指南针的发明可以说是给海船装上了眼睛,为航海业的发展提供了最基本的技术条件。指南针是中国最早发明的,但它是经过漫长的岁月逐渐发展改进而成的。
对于在海上和陆地上定向的工具,中国的先民们有许多记载和传说。据说黄帝在与蚩尤交战时,曾经发明过“指南车”,可以在大雾弥漫的天气下准确辨别方向,不至于迷路。这可能是关于“指南针”的最早探索。但是,后人根据古书的记载,多次想重新制作“指南车”,却一直无法成功。因此,“指南车”之说是否确切,是可以存疑的。
然而,利用磁铁的特性制造出的指南针,却是中国人的伟大发明。指南针的发明可以追溯到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年至三千年的历史。大约在春秋战国时代,中国人就已经发现了磁石和它的吸铁性。《韩非子·有度篇》里记载“先王立司南以端朝夕”,这里的“先王”是周王,“司南”就是指南针,“端朝夕”是正四方...
[ 查看全文 ]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指南针的发明的相关文章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唐代丝绸之路的变化
由陆地转向海洋—唐代丝绸之路的变化
作为东西方的丝绸之路,包括了陆海交通的两个方面,按照丝绸之路扫展规律,先是以陆上丝路为主,后来才被兴起的海上丝绸所代替。
虽然海上丝路的历史也很古老,但却长期未能超过陆上丝路的发展,只是到了中古初期,尤其是公元8世纪中叶以后,东西海上交通空前繁荣,海上丝路才声速发展。中古海上丝路的发展,无疑和中国唐代丝路的发展变化有密切关系。唐代时,东西京广线济文化交流出现了高...[ 查看全文 ]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江都兵变
宇文化及缢杀隋炀帝—江都兵变
隋炀帝杨广弑父即位以后,马上撕下伪装,暴露出残忍贪婪的本性。他为满足其骄奢淫逸的生活需要,不惜民力,无限制地征发徭役。营东都(洛阳)、掘长堑、修驰道,大兴土木;筑宫殿庭院,修离宫别馆,纵情享乐。每项工程,大的要常年役使一、二百万人,小的也要征发二、三十万人。兴建各项工程时,不仅不考虑农时,而且役期严急,劳役过重,致使服役者大量死亡,严重地破坏了农业生产。
在大兴土木的...[ 查看全文 ]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陈周争湘
南朝陈的生存之役—陈周争湘
侯景之乱及其引发的梁末大乱,造成了北方西魏、北齐(550年灭东魏而立)势力不断南侵的机会。554年,西魏攻破江陵,萧绎被杀。557年,陈霸先在建康称帝,建立了南朝的最后一个王朝——陈朝。陈霸先即陈武帝。
陈初,南方的政局仍然十分复杂。北周(557年灭西魏而立)扶植萧答在江陵建立傀儡政权后梁,萧梁残余势力王琳在北齐的卵翼之下拥立萧绎之孙萧庄,盘踞湘、郢2州。于是,在湖湘地...[ 查看全文 ]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光绪确死于砒霜中毒
百年疑案终获破解:光绪确死于砒霜中毒
众说纷纭的光绪死因疑案,终于在这位可怜的皇帝百年忌日到来之际有了科学的结论——光绪死于砒霜中毒。明天上午,国家清史工程编纂委员会将在北京举行“清光绪皇帝死因报告会”,公布一份采用现代刑侦和高科技手段检测的1万字报告。而翔实记录侦破这桩百年疑案过程的20集大型电视纪录片,也已在央视进入后期制作。
驾崩 皇帝才37岁
1908年11月14日傍晚,光绪皇帝驾崩;第二...[ 查看全文 ]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让我们回到太阳升起的地方——土尔扈特部回归祖国
土尔扈特属于厄鲁特蒙古的一支,厄鲁特蒙古也叫漠西蒙古,就是明朝中叶时期的蒙古瓦剌部。17世纪末,瓦剌逐渐西迁至中亚和西伯利亚一带。并分裂为准噶尔、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和硕特四部,“部自为长,不相绕属”。土尔扈特部一直游牧于塔尔巴哈台(今塔城)地区,过着逐水草而居的生活。
明末清初,厄鲁特蒙古中的准噶尔部逐渐强大起来,开始四面扩张,意欲吞并其余三部,明...[ 查看全文 ]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屯门之战
明朝与葡萄牙,中西方的首次战争——屯门之战
16世纪初大航海时代刚刚拉开帷幕,但欧洲海上列强着坚船利炮已打到中国门口了。此刻正是有名的荒唐君主明武宗四处游玩的时代,明朝还是处在生命的中期,但已开始显露出暮态。(图为檄海道副使汪鋐)
明朝第一次接触西方船只,是在正德九年(1504)最先抵达广东屯门岛的葡萄牙人的商船。当时的欧洲商船都备有大炮,亦商亦军。葡人到中国南方沿海后,一方面力图占据广东沿海屯门...[ 查看全文 ]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平刘子勋之战
骨肉相残的决战,加速了刘宋王朝的灭亡——平刘子勋之战
宋泰始二年(466年),宋明帝刘彧与晋安王刘子勋为争夺刘宋帝位,在今江西、江苏、浙江、安徽地区展开的一场大规模决战,以刘子勋失败而告终。
宋泰始元年(465年)十一月,宋前废帝刘子业被刺杀。十二月,湘东王刘彧即帝位,年少的晋安王刘子勋被谋主邓琬左右,在寻阳(今江西九江西南)拒受新命,战争一触即发。次年正月初六,刘彧下令内外戒严,以司徒、建安王刘...[ 查看全文 ]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江陵焚书
中国文化史上的浩劫——江陵焚书
一千四百多年前,公元555年1月10日(梁元帝承圣三年十一月甲寅)晚上,在梁朝的首都江陵城(今湖北荆沙市江陵区)内发生了一场中国文化史上空前的浩劫,被西魏大军围困在内城的梁元帝令舍人高善宝将宫中收藏的十四万卷图书全部焚毁。
这些图书的价值,从它们的来历就能完全了解。对此,《隋书·经籍志》有详细记载,大致如下:秦始皇焚书坑儒以后,规定以吏为师,禁止百姓收藏图书。学者逃...[ 查看全文 ]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辛亥武昌起义
敲响清王朝丧钟,具有划时代意义——辛亥武昌起义
黄花岗起义失败后,广州地区的革命力量损失很大,一部分革命党人决定把注意力集中在长江流域,在以武汉为中心的两湖地区发动一次新的起义。经过两湖地区革命党人的努力,起义终于在1911年(农历辛亥年)10月10日成功地发动了,这就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辛亥武昌起义。
辛亥武昌起义前夕,中国社会各种矛盾空前激化。人民群众自发的反抗斗争此起彼伏,和资产阶级革命党人连...[ 查看全文 ]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辛亥革命
这场大革命把中国推向一个全新的社会——辛亥革命
1911年10月10日,在中国大地爆发了一次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广大工农群众参加的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冲垮了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由于这一年按中国传统的纪年方法是“辛亥”年,历史上就把这次震惊中外的革命运动称为“辛亥革命”。
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帝国主义各国侵略的进一步加深,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查看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