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三国官制
三国为一过渡时代,亦东汉之残局,而其同时建国称帝之时间极为短促。在战乱中,各国间有因时制宜之措施,但变革不多,在原则上一切承袭东汉制度,而略有改变,兹以曹魏为例,略述如下: 1、上公:汉之上仅置太傅,魏别於太傅外偶置太保(郑冲曾为太保,钟繇、司马懿、司马孚等皆曾为太傅) 2、丞相、相国、与三公:汉末曹操专权,为丞相、相国时,曾罢三公官(司徒、司马、司空)当时丞相府之级织特别庞大,俨然一小型朝廷,并增置徵事、校事、与刺奸、军谋、军议等曹掾(蜀诸葛亮为丞相开府治事时组织亦庞大)。当魏文帝建国之初,复改相国为司徒,御史大夫为司空,至太尉共为三公,恢复东汉之旧。後东相国又与三公并置。(如司马昭为相国晋王时,何会为司徙,王祥为太尉,荀凯为司空)魏之三公,列位而巳,多无实权。 3、大司马大将军:大司马最初在汉朝时用以冠於大将军或骠骑将军、车骑将军之上,以代太尉之职,故恒与太尉迭置不并立。魏时恢复三公太尉之职,同时仍置大司马,於是大司马与太尉时并置。又魏时大司马大将军有时为一人之头衔,有时分别为两职,则与太尉鼎立为三矣。(吴国於大将军之上,一度以陆逊为上六将军)虽同为军事首长,而权常在大将军。(司马师、司马昭兄弟为大将军时,将军府之组织庞大,共有十曹之多;及昭晋位相国,拨事又移於相府矣) 4、大将... [ 查看全文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三国官制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