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诸子的思想与学说
战国时期在文化教育方面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主要是学在官府的传统被打破,少数贵族已不能再继续垄断文化知识。随着私学的出现,“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社会上涌现出大量的文学游说之士,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齐国国君为了富国强兵而争相礼贤下士,甚至连一些贵族、官僚也招贤养士。齐国在临淄稷门设馆,招徕慎到、邹衍等知名之士,给予优厚的生活待遇,让他们不任职而议论国事,从战国初到战国末,稷下一直是重要的文化学术中心。秦相吕不韦也“招致士,厚遇之,至食客三千人。”《吕氏春秋》一书即由其门客撰写而成。养士之风的盛行,为文学之士提供了活动的环境和条件。他们可以潜心于学术,著书立说,使文化学术获得空前发展。 《汉书·艺文志》说:“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说明众多学派的产生是出于不同的政治需要。各国君主不仅对各家“兼而礼之”,不主一家,还鼓励和支持各家之间的相互论战,促进了思想的活跃和学术的繁荣,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当时显学除孔、墨两大家之外,还有道、法、阴阳、名辩诸家,一家之中也不断分化为更小的学派,如韩非说战国末“儒分为八,墨离为三”。各家都抱着“以其学易天下”的宗旨,而他们确实“皆有所长,时有所用”,对当时政治、文化的发展变化都作出一定的贡... [ 查看全文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诸子的思想与学说的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