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西周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相关文章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西周的兴亡
约始于公元前11世纪时周武王伐纣灭商,终于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覆亡的中国统一王朝。在这一时期内,全国大小诸侯均向王朝负担一定义务,周朝维持着统一局面。由于周王居于西方的都城宗周,故称西周。
周人的兴起
周人是古老的农业部落,兴起于今陕甘一带。传说其始祖名弃,号后稷。弃死后,子孙世代为夏朝农官。因夏政衰,失官而奔于戎、狄之间。其孙公刘率族人定居于豳(今陕西旬邑西),发展农耕,势力渐兴。后又传九世,因...[ 查看全文 ]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西周的典章制度
宗法与分封
西周的国家实行分封制。即古书中所说的“封建”,而分封制的基础则是宗法。
宗法是中国古代社会血缘关系的基本原则,其主要内容是嫡长继承制。商代已有嫡长继承的雏型。西周时期,宗法发展成为系统制度。
严格意义的宗法,只在卿、大夫、士的范围内施行。这些阶层各家族的始祖,一般是国君的别子。国君的嫡长子立为太子,继承君位,其他各子即为别子。因为别子也是国君之子,故又称公子。别子不能与继承国君的太子同...[ 查看全文 ]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西周的社会经济及文化思想
奴隶制
西周社会中,奴隶制十分盛行。奴隶的来源,出于赏赐或买卖的常称为臣妾,来自罪人或战俘的常称为“隶”。“臣妾”一词,周初已经存在。《尚书·费誓》鲁公誓辞中,将臣妾(男女奴隶)与马牛相提并论,均为特定主人的财产,逃跑了要捉住归还原主,加以隐藏或诱拐的要科以刑罚。约为康王时的复尊铭云“燕侯赏复冂衣、臣妾、贝”,也说明臣妾和财物一样为奴隶主所占有。
奴隶可在市场上买卖。《周礼·质人》说:“掌成市之货...[ 查看全文 ]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国人”和“野人”的社会地位之不同
“国人”对政治的干预
周人武装拓殖的“城”通常有两层城墙,内者曰城,外者曰郭。《孟子·公孙丑下》所谓“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周七里的小面积就是古代的“国”。居住在城郭之内的称为“国人”,以别于郊外的“野人”或“鄙人”,即“庶人”。“国人”和“野人”都是脱胎于原始社会的公社农民,灭商后的周族公社农民与奴隶主贵族一起分别驻守在城邦与都邑,被征服的商族等公社农民则居住在野鄙之中,或隶属于“国”,或隶属...[ 查看全文 ]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西周的经济结构和阶级关系
土地所有制 西周的土地所有制是封建领主所有制。西周最高的封建领主是周天子。周天子是全国土地和人民的最高所有者。《诗·小雅·北山》说:“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周天子把王畿之内的土地,作为自己直接管理的领地,王畿之外的土地则分封诸侯。诸侯是自己封国内的土地和人民的最高所有者。《左传》昭公七年说:“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
王畿之内的土地有一部分是王室的藉田,由司...[ 查看全文 ]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西周战争年表
西周初年(约公元前11世纪)周公东征
西周初年(约公元前11世纪)周公灭武庚之战
西周初年(约公元前11世纪) 周公平管蔡之战
西周初年(约公元前11世纪)周公攻东国之战
周成王时期(约公元前11世纪)周成王攻录国之战
周康王二十五年(约公元前11世纪)周康王攻鬼方之战
周昭王十六年(约公元前10世纪)周昭王攻荆楚之战
周昭王十六年(约公元前10世纪)周昭王攻东夷之战
周穆王十二年(约公元前10世...[ 查看全文 ]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西周历史大事年表
约公元前11世纪——周武王时期
周朝开始。周武王置三监,分封诸侯
肃慎贡 矢石
约公元前11世纪——成王时期
周公摄政。三监叛,周公东征,平之
营建东都洛邑(成周)
东伐淮夷,践奄
周成王盟诸侯于岐阳
约公元前11世纪——康王时期
周康王盟诸侯于酆宫
约公元前11世纪——昭王十六年
周昭王南征楚荆
约公元前11世纪——昭王十九年
周昭王丧六师于汉
约公元前11世纪——穆王时期
周穆王西征、北征,伐...[ 查看全文 ]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西周时期的外族
一、肃慎
中国古代东北民族。又称息慎、稷慎。传说舜、禹时代已与中原有联系。周武王时,肃慎贡“楛矢石砮”,臣服于周。商、周时分而于我国的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大体分布在今长白山以北,西至松嫩平原,北至黑龙江中下游的广大地域。以渔猎和狩猎生活为主,松嫩平原可能有初步农耕。战国以后的挹娄、勿吉、靺鞨、女真,史家多认为属肃慎系统或与之有密切的渊源关系。以产弓矢、貂皮著名。曾向商、周进贡弓矢,周...[ 查看全文 ]
2013中考历史延伸阅读:诸子的思想与学说
战国时期在文化教育方面也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主要是学在官府的传统被打破,少数贵族已不能再继续垄断文化知识。随着私学的出现,“孔墨之弟子徒属,充满天下”。社会上涌现出大量的文学游说之士,为学术文化的繁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齐国国君为了富国强兵而争相礼贤下士,甚至连一些贵族、官僚也招贤养士。齐国在临淄稷门设馆,招徕慎到、邹衍等知名之士,给予优厚的生活待遇,让他们不任职而议论国事,从战国初到战国末,稷下一...[ 查看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