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高考文综历史备考之抗日战争四大阶段的相关文章
2013高考文综地理备考之地球运动
地球运动
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银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徵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
(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 查看全文 ]
2013高考文综地理备考之大气
大气
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12km)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
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以水准运动为主,有利於高空飞行。
3、大气的热力过程: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大气保温
4、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散射。
5、太阳辐射(光照)与天气、地势关系:晴朗的天气、地势高空气稀薄,光照越...[ 查看全文 ]
2013高考文综地理备考之水环境
水环境
1、水回圈:①按其发生领域分为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回圈和海上内回圈。
②水回圈的主要环节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
③它的重要意义在於:使淡水资源不断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以再生,维持全球水的动态平衡。
2、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①以雨水补给为主的的河流其径流的变化与降雨量变化一致:a地中海气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冬季最大;b季风气候为主河流,流量夏季最大;c温带海洋性与热带雨林气候河流...[ 查看全文 ]
2013高考文综地理备考之陆地环境
陆地环境
1、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地表到莫霍介面)、地幔(莫霍面—古登堡面)、地核(古登堡面以下)
2、岩石圈范围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之上)
3、岩石成因分类:岩浆岩(喷出岩和侵入岩)、沉积岩(层理构造、有化石)、变质岩。
4、地壳物质回圈:岩浆冷却凝固→岩浆岩-外力→沉积岩-变质→变质岩-熔化→岩浆
5、地质作用:①内力作用(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地震、变质作用)
②外力作用(风化、侵蚀...[ 查看全文 ]
2013高考文综地理备考之地理季节
季节知识
学习好季节知识的关键:①北半球与南半球季节相反,即北半球与南半球在同一时间处於不同的季节。
②太阳直射点的位置、移动方向;晨昏线与经线和昼夜的位置关系;昼夜长短的变化;
③北半球的四个重要节气:3月21日春分,6月22日夏至,9月23日秋分,12月22日冬至。
[查看更多请点击此处]...[ 查看全文 ]
2013高考文综地理备考之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学习目标
能够举例说明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的表现。
能够结合世界自然带的分布情况,归纳、分析、比较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并能分析形成的原因。
能举例说明认识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和掌握自然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的实践意义。
学习重点
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一、主要陆地自然带
1、(拓展)什么陆地自然带?
由于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形成统一的自然整体,在陆...[ 查看全文 ]
2013高考文综地理备考之自然地理要素变化
自然地理要素变化与环境变迁
学习目标
理解生物在地理环境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了解地质史上环境变迁导致的两次生物灭绝。
了解人类与环境的关系,理解人类活动对环境生产的正反两方面的作用。
学习重点
生物进化、灭绝与环境的相互关系
结构预习
1、什么是自然地理环境?自然地理含精包括那些要素?
自然地理环境(即地球表层)各要素在长期的演化历史中,彼此之间形成了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复杂关系,共同构成一个整体...[ 查看全文 ]
2013高考文综地理备考之草地退化及其防治
草地退化及其防治
【学习目标】
1.了解草地特点和草场退化的原因、过程和危害。
2.运用世界草地分布图说明草地种类和分布。
3.理解草场资源价值和保护草地的措施和方法,树立保护草地资源的意识。
【课前预习】
1. 天然草地的分布------____________的地带
经济价值------发展_________的基地
生态价值-------
2.概念区分:
(1)草原:一般指的是天然的草地植被,...[ 查看全文 ]
2013高考文综地理备考之荒漠化的防治
荒 漠 化 的 防 治 学案
一、重点和考点
1.荒漠化的概念、类型和成因。
2.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的分布、成因及治理。
3.世界其他地区荒漠化的分布、成因及防治措施。
二、主干知识点梳理
历史时期 原因 后果
河西走廊
北方农牧过渡地带
旱作和草原牧区
三、重点解析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条件。我国是全球荒漠化面积大、分布广、危害严重的国家之一,而热带雨林的破坏已引起世界关注,因此...[ 查看全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