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末至五代,杨吴政权统治江淮地域近四十年。在唐末的藩镇混战中,“高才捷足”的杨行密崛起于淮南民间,转战于长江南北,开创杨吴基业。虽然由于传统的正统观念的影响,这个雄据于江淮之间的大国被置于历史上众多旋起旋灭的小国的地位。但它的存在,与中原王朝几成南北对峙之势。使得南方诸政权并存的局势得以实现。而杨吴政权也在其三十余年的发展中,在政治上实现了由藩镇到王国的转型。并为以后的南唐奠定了坚实的经济文化基础。
本文主要考察这个政权的崛起的原因以及杨行密建立这个政权的艰难历程。
一、黄巢之乱与淮南局势的失控
当中国历史跨入九世纪以来,曾经盛极一时的唐王朝走向了衰弱瓦解。安史之乱后形成的藩镇割拒局面分割了帝国的土地,削减了帝国的财富。虽经宪宗朝的一度压服藩镇,但由于未能从根本上消除分裂的土壤。自穆宗时,由于朝廷处置失措,致使河北三镇复叛。唐王朝不可挽回的向着覆灭的命运走去。当时“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而天子只能“熟视不知所为。”
北方几无唐王朝的立锥之地,惟有淮河以南诸节镇,主要是东南各藩镇还与帝国的中枢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以其富饶的物产,丰厚的岁供支撑着唐朝的统治。
中唐以后,由于长期战争的破坏,作为全国经济中心的北方已经走向了衰落的道路。而南方由于土地肥沃,气候适宜,加之比较安定,开发迅速,经济地位显著提高。“江东诸州,业在田亩,每岁一熟,则旁资数道。”当时人这样议论道:“今国家王畿诸夏,水陆绵地,四面而运输,明该之大贵根本,实在江淮矣。何者?陇右,黔中,山南以还,浇瘠啬薄,货殖所入,力不多矣,岭南、闽蛮之中,风俗越异,珍好继至,无不赡也,河南、河北、河东已降,甲兵长积,农原自任,又不及也。”以至于“当今赋出于天下,江南居十九。”故明末大学者王夫之会说:“唐立国于西北而植根本于东南矣。”
正是由于江南关乎唐王朝的生死存亡,因此中央对于东南所采取的基本政策始终是严密控制,防止任何割据的可能性。因此当唐中央在全国的统治权威急剧下降的时候。东南藩镇也依旧保持着对于朝廷的忠诚。唐王朝“每岁赋税倚办,止于浙江东西,宣歙,淮南、江西、鄂岳、福建、湖南八道四十九州,一百四十四万户。” “而唐终不倾者,东南为之根本也。”
但是这种局面是与唐朝中央政府的稳定所密切相关的,只有保持一个有力的中央,才能有实力控制边远的东南。但是不幸的是,黄巢之乱的爆发沉重打击了本来就已经孱弱的中枢。政府再也无法兼顾遥远的东南,一场争夺江淮的战争就此展开,而东南割据这个唐王朝的噩梦也最终成为现实。
黄巢、王仙芝起事的中心地带在黄、淮之间,其北面是拥兵自重,势力强大的河朔强藩,义军难以与其争锋。相比之下,唐政府在南方的实力较弱,因此义军转而向南发展。淮南地方武装也乘机而起。当时“群盗侵淫,剽略十余州,至于淮南,多者千余人,少者数百人。”由于淮南地区是唐朝漕运系统的中枢地带,能否保证运河沿岸的安全关系到了帝国政府的存亡。于是朝廷紧急“诏淮南、忠武、宣武、义成、天平五镇节度使、监军亟加追捕及招怀。”同时又“赐宣武、感化节度、泗州防御使密诏,选精兵数百人于巡内游弋,防卫纲船,五日一具上供钱未平安状闻奏。”
唐僖宗乾符三年十二月(公元876年),王仙芝率军攻申、光、庐、寿、舒、通诸州,直逼唐东南重镇扬州。面对危急的事态唐宰相郑畋上书道“若使贼陷扬州,则江南亦非国有。”为保卫江南财赋重地,唐政府立刻集结重兵,以防义军向南发展。期间王仙芝虽然战死于黄梅。但至乾符五年,其余部由黄巢率领转移到浙西。浙西当时辖润、常、苏、杭等州,为东南最为富庶之地,是唐王朝中央赋税所出的大户。唐政府为保此地安危,急调荆南节度使高骈为镇海节度使。
高骈为唐末名将,因军功累迁安南都护、天平军节度使、成都尹兼剑南节度使等要职,为唐政府平定党项、安南立下赫赫功勋。号称“出无不捷”,因此受到皇帝信重。果然高骈一上任便大破黄巢,“降其将秦彦、毕师铎、李罕之、许勍等数十人。”黄巢不得已,只能南下岭南以图发展。高骈既立大功,唐政府遂于乾符六年任命其为“淮南节度使,充盐铁转运使。”自此他就成为掌握江淮军、政、财大权的第一人。
淮南割据的种子已经种下,只待时机成熟就会萌芽生长。黄巢在夺取岭南之后再次北上,高骈军再次“击黄巢屡捷”。唐政府于是再授予高骈“诸道行营兵马都统”,高骈借机“传檄征天下兵,且广招募,得土客之兵七万”,“威望大振”。长安朝廷的目标是借助高骈的才干阻止黄巢东趋的可能。但是高骈大权在握,野心逐渐膨胀起来,准备借黄巢以自重。从而“欲临藩镇,吞并江南”。
当时黄巢屡败,屯兵于信州,又“遇疾疫,卒徒多死”。陷入极端不利的情况之中。黄巢心生一计,“致书请降于高骈,求骈保奏”。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的高骈果然中计,“欲诱致之,许为之求节钺。”当时朝廷集结的诸路大军云集,本是可以将黄巢聚歼于此地。但是“骈恐分其功,乃奏贼不日当平,不烦诸道兵,请悉遣归。”朝廷基于对高骈的信任同意了这一要求。黄巢见大军已散,立刻“告绝于骈。”高骈遣将击之,却不复以前神勇,大败于黄巢。于是“巢势复振”。
高骈不败的神话既已打破,其自信心受到了严重的挫折。部下虽劝言:“朝廷倚公为安危,今贼数十万乘胜长驱,若涉无人之境,不据险要之地击之,使逾长淮,不可复制,为中原大患。”但高骈“畏怯不敢出兵,但命诸将严备,自保而已。”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高骈虽有文武才具,但一受挫折则一蹶不振,实在不是个成大事的人。
朝廷本对高骈寄予厚望,希望他能完成安定东南的重任。这时见高骈不能制敌,致使黄巢度淮河北上,长驱直入唐政府腹地。于是“上下失望,人情大骇。”
广明元年,黄巢攻入长安,唐僖宗学习他的祖先玄宗,仓皇出逃蜀中。而与之成鲜明对比的是,当时高骈正在“大阅军师,欲兼并两浙,为孙策三分之计。”这时高骈的野心已经暴露出来,淮南实际上已经成为他的独立王国。朝廷数度要求其出兵,但他却置若罔闻。清醒过来的皇帝终于对其失望,下诏削夺其诸道行营都统及诸道盐铁转运使之职。但是这种削夺并不能挽回任何损失。当朝廷违背以前严密控制的政策将地方大权交与一人之手的时候,实际上就意味着地方割据的开始。高骈得到朝廷诏书,愤怒怨望,竟然上书诟骂。自此遂不再受命于朝廷,停止向朝廷进献贡赋。
中和二年,唐王朝终于将黄巢之乱镇压下去,但是它只是剩下一个名义上的统一政权的躯壳了。原本已经腐朽不堪的统治机制到这时完全崩溃。各新兴藩镇“自擅兵赋,迭相吞噬,朝廷不能制。”这些新兴藩镇势力的崛起标志着唐王朝对于全国统治的土崩瓦解。
高骈的割据江淮扼断了唐王朝的经济命脉,为唐王朝敲响了灭亡的丧钟。但是这丧钟同时也是为他自己而鸣。他既然这样对待朝廷,其部将难免不生效尤之念。于是一场大变就酝酿于萧墙之内,肘腋之间。Y
二、高骈的失败与杨行密的崛起
淮南镇由于在黄巢之乱中坚决自保,实力未受损失。当高骈大阅诸军的时候,淮南有“寻内兵八万,舟两千艘,旌旗甲兵甚盛。”而唐王朝鞭长莫及,无力收复淮南。似乎高骈割据已成定局。但是高骈个人却有一个最大的弱点,那就是“好神仙”,以求能够长生不死。江湖方士吕用之投其所好,得到高骈信任,竟使其掌管盐铁大政。吕用之又推荐张守一、诸葛殷两人,高骈皆信之如神仙。他每日“炼金烧丹,费已巨万计。”而与旧部却日见疏远。
高骈为求长生,这时再无冲锋陷阵的锐气。他信任吕用之如同左右手一般,于是大小事皆由吕用之决定。吕用之“退贤进不肖,淫刑滥赏,骈之政事于是大坏矣。”
为防范军民,吕用之怂恿高骈置巡察使。“募狡坏者百余人,纵横闾巷间,谓之察子。民间呵妻骂子,糜不知之,用之欲夺人财货,略人妇女,辄诬以叛逆,榜掠取服,杀其人而取之,所破者数百家,道路以目,将吏士民虽家居,借重足屏气。”同时又招募骁勇善战者两万人,号称左右莫邪都,用以挟制诸将。而高骈则在吕用之欺骗下谢绝人事。这样诸将皆怨愤有离心。高骈陷入了极端孤立的境地。而中原强藩则伺机进犯淮南,这就为杨行密的崛起而提供了条件。
黄淮之间,人口稠密。政府压榨既深,自然灾害又频。这些都逼迫着人民亡命,他们出没于荒野之间,流离以盗匪为生。而且这一带又是重要产盐区,当时盐为政府专卖,售价高昂,于是私盐贩售盛行。这些盗匪集团一般从事这类贸易,与政府相对抗。到唐朝末年,“群盗侵淫,剽掠十余州,至于淮南,多者千余人,少则数百人。”已成星火燎原之势。
在这样一个动荡的乱世,草莽英雄杨行密崛起于淮南民间,为了他个人的野望而努力奋斗着。身逢乱世,不甘于埋首于芸芸众生之中的有才能者皆投身于军伍,以等待奋发的机会来临的时候。杨行密就是其中的代表。
如果说高骈是客帅的代表,那么杨行密则是地方豪强的翘楚。
杨行密为庐州合肥人,出身淮南土著。他为人“长大有力,能手举百斤。”少时由于孤贫而曾经加入盗匪队伍。后应募从军,以功擢升为牙将。在这一时期,他“自募百余人,皆骁勇无形状者,”成为他以后起家的基本力量,其中骨干有刘威、陶雅、徐温等人,时人号称三十六英雄。
当时“会西番入寇,征四方兵,防秋灵夏。”都将嫉其才干,排挤他出外戍守。一旦出外戍边就意味着将失去他以前所经营的地位。于是行密愤怒,遂斩杀都将,自称八营都知兵马使,逐刺史而自任。高骈为安抚他,承认了他的地位。从此杨行密崛起于唐末纷乱的历史舞台,开始撰写并且表演着属于他自己的剧本。
既夺得庐州这样的战略要地,杨行密一方面讨灭当时四周肆虐的群盗如吴迥、李本、陈儒等部,以巩固统治,扩大势力范围。一方面则在等待着时机的来临。
时机终于在不久后来临。僖宗光启三年(公元887年),高骈部将毕师铎以讨吕用之名起兵,同时求救于宣州秦彦。秦彦在攻陷扬州后幽囚高骈,自称节度副使。淮南局势遂正式失控。
当时吕用之以高骈之令以杨行密为行军司马,命其入援。杨行密一开始还在考虑是否入援。这时幕僚袁袭说之曰:“高公昏惑,用之奸邪,师铎悖逆,凶德参会,而求兵于我,此天以淮南授明公也,趣赴之。”杨行密于是尽发其兵赴扬州。途中原高骈部将张神剑、高霸以及豪强刘金、贾令威都率众来赴,共讨秦彦、毕师铎。
杨行密来到城下并不急于攻城,只是筑寨围城。以图在围困中消耗对方的有生力量,同时也是在等待城内发生变故。秦彦数度出击都被杨行密击败。于是“城中乏食,樵采路绝,宣州军始食人,”而秦彦害怕高骈余党起事,竟将高骈一家杀死。这正是杨行密的借刀杀人之计。这样既可以以为高骈复仇之大义号召招揽原高骈旧部,又可以不用为破城后如何处置高骈而伤神,可谓是一箭双雕。这时的扬州城内情况丝毫不见好转。以至于“米斗值钱五十缗,草根木实皆尽,以堇泥为饼食之,饿死者太半。宣军掠人诣肆卖之,驱缚屠割如羊豚,讫无一声,积骸流血,满于坊市。”到这年己巳夜,杨行密军借大风雨突袭成功,秦彦、毕师铎两人弃城而走。这时城中已是一片惨状,“遗民才数百家,饥羸非复人状。”杨行密立刻赈济饥民以拉拢人心,同时自称淮南留后。
只是另一突发事件却打乱了杨行密的原定步骤。淮南局势的混乱自然引起了中原军阀吞并的野心。当杨行密刚夺得扬州不久,秦宗权就已经命其弟秦宗衡率军万人渡淮而来争夺扬州。由于事起仓促,杨行密当时甚至还未将其辎重运入城中,结果被秦宗衡军掠走。
面对危急的形势,杨行密一方面联络当时中原最强大的军阀朱温以求援助,另一方面为安定内部,则诛杀了首鼠两端、反复无常的原高骈部将张神剑、高霸及其部属。同时族灭吕用之以招徕人心。这样狠辣的手段也充分表现了杨行密的枭雄本色。
不久原秦宗衡部将孙儒杀死秦宗衡、又吞并了秦彦、毕师铎部,成为杨行密最为强大的敌人。由于扬州残破,自己兵力又单薄。杨行密已经做好了保存实力的准备。等到孙儒复围扬州的时候,杨行密遂复归老家庐州以徐图发展。
三、转战四方、奠定基业
再次回到庐州的杨行密已是脱胎换骨,他不再是籍籍无名、偏居一隅的小人物。一方面他借忠于高骈的名义获得了号召力,另一方面他在这次军事行动中收编了不少零散武装,实力大振。从此成为淮南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为取得更大的战略纵深,在与谋士商议后,他首先将目光投向了在秦彦之后割据宣州的赵锽。这次出击异常成功,杨行密军很快在击破赵锽主力之后招降了宣州。朝廷下诏任命其为宣歙观察使。不久又赐军号宁国。以杨行密为宁国军节度使。杨行密自此终于成为专擅一方的藩镇。
在夺得宣州之后杨行密招怀离散,安定百姓,以积蓄力量。同时争取可以争取的一切力量,以图共制孙儒。孙儒也步步紧闭,先是攻陷庐州等处,又渡江南下,破常、润、苏三州。杨行密虽然在孙儒的逼迫下四处转移,但是转机也在到来。孙儒的锋芒毕露逼迫到了割据浙江的钱镠,钱镠开始与杨行密联合起来,结成了反对孙儒的统一战线。
另一方面孙儒则残暴凶狠,猜忌部属,于是部下皆离心离德。他所过残破,仿佛盘旋在天空的黑色死神一般,给人民带来的只有死亡与痛苦,毁灭与灾难。虽然他所战皆胜,但他的实力却在一点点的损耗,而杨行密的实力却在一点一滴的增强。
这时中原的最强者朱温为夺取淮南,也派遣大将庞师古进攻至于天长一带。面对杨行密与朱温夹击的形势,孙儒决定先消灭实力较弱的杨行密。他决定通过一场决战奠定胜局。为追击杨行密,孙儒放弃扬州,精锐尽出,“于是悉毁扬州庐舍,尽驱丁壮及妇女渡江,杀老弱以充食。”不料行密部将张训、李德诚则借机进入扬州,救灭余火,将粮食数十万斛赈济难民,从而切断了孙儒的归路。
不过在战前孙儒兵力仍占优势,杨行密一开始欲保铜官以避其锋芒。这时部将刘威、李神福谏道:“儒扫地远来,利在速战。宜屯据险要坚壁清野以老其师,时出轻骑抄其馈饷,夺其俘掠。彼前不得战,退无资粮,可坐擒矣。”谋士戴克规也说:“儒与我相持数年,胜负略相当,今悉众致死于我,我若望风弃城,正堕其计。淮南士民从公渡江及自儒军来降者甚众,公宜遣将先护送归淮南,使复生业,儒军闻淮南安堵,皆有思归之心,人心既摇,安得不败!”此二战术皆为妙计,前者以逸待劳,后发制人,为克敌之妙法。后者则可瓦解敌人军心,并可安定人心,颇有宏图之策。
杨行密听后兼采二策,先断孙儒粮道,儒军中食尽,只能分兵掠粮。杨行密乘势出击,一战擒斩孙儒。其余部多降。于是杨行密遂尽得淮南诸州,并有江南常、润、?三州之地。
这时杨行密与朱温之间的矛盾开始激化。朱温对淮南觊觎已久,光启三年(公元887年)朱温就借朝廷之名以自己兼淮南节度使。只是当时他与徐州时溥尚在激战,无力南下。为安抚杨行密,只能以行密为淮南留后。此后两人又合击孙儒。但随着共同敌人的消失,两镇因领土问题而发生摩擦。先是泗州苦于朱温残暴,降于杨氏。朱温为报复,则扣押了淮南派往汴宋的卖茶使者,尽夺其茶。
唐乾宁四年(公元897年),朱温吞并兖郓,欲乘胜吞并淮南,遂以名将庞师古、葛从周统兵十余万,分兵两路大举南侵。淮南政权处于生死存亡的关头,这时杨行密面对强敌,再次以其出色的战术指挥能力,奠定了自己名将的本色,同时也彻底奠定了淮南政权的基石。
当时庞师古拥大众屯兵清口,地处汙下,地势不利。但他自恃兵多屡胜,骄傲轻敌。杨行密这时急与朱瑾率军抗之。先是朱瑾壅堵淮河上流,准备借水而灌汴军,庞师古却不为之备。等到接战,朱瑾打着汴军旗帜,直插汴军中军,这时淮水又复漫淹汴军。汴军惊乱,全军大溃。杨行密这时引大军渡淮,夹攻汴军,阵斩庞师古。葛从周此时屯兵于寿州,闻庞师古兵溃被杀,立即撤退。淮军追其于渒水一带,大破之。葛从周好不容易才捡回一条命,汴军还者不满千人。杨行密遣人送信于朱温,示威道:“庞师古、葛从周非敌也,公宜自来淮上决战。”朱温只能接受自己失败的命运,从此不再涉足淮南。自此“行密由是遂保据江淮之间,全忠不能与之争。”
唐昭宗天复二年(公元902年),李茂贞控制下的朝廷为拉拢实力日益增强的杨行密共讨朱温,遂封其为吴王,官拜东面行营都统、中书令。自此之后,吴政权遂正式崛起于江淮之间。为了区别三国时代的孙吴政权,历史上又称其为杨吴政权。
四、杨行密崛起的原因
1、武力强大、骁勇善战
杨行密自庐州起兵以来,经过二十余年的奋战,终于从一个籍籍无名的草莽英雄发展成一个可与中原强藩朱温降对抗的强大力量。一支善战的军队是其立足之本。
杨行密最初掌握的军事力量是由淮南民间豪强所组成的武装,他初期的部将皆出自该阶层。等到消灭孙儒后,他收拢孙儒残兵,“选其勇健者五千人,厚其廪赐,以皂衣蒙甲,号`黑云都'。”其将领则称为“黑云长剑。”孙儒旧部多来自蔡州一带,自唐以来以以善战闻名,“皆以酷烈自矜,时通名蔡贼云。”黑云都自此称为杨行密可以依靠的重要力量。“使之先登陷阵,四邻畏之。”
黑云都的战斗力可从寿州之战中看出。当时汴军数万人攻寿州,“州兵少,吏民忷惧。延寿命黑云队长李厚拒之,厚殊死战,都押牙柴再用复为之助,延寿悉众乘之,汴兵败走。”以横行中原、压服河朔的汴军尚不能战胜黑云都,其战斗力当不可小觑。
至杨吴顺义三年(后唐同光三年,公元923年),其正处后唐实力强盛之时,吴遣使至唐,庄宗欲南征,问起杨吴旧将。使者答云:黑云长剑都在。李存勖由此不敢贸然南进。
杨行密借重的另外一支重要军事力量则是原属李克用的沙陀骑兵。淮南为水乡,多水军而无骑兵,在陆上难以与中原强大的骑兵相对抗。唐乾宁四年(公元897年),朱温攻并兖郓,一支沙陀骑兵骑兵因归路被截,遂归降行密。史载“初,瑾为汴人所败,求救于河东,河东将史俨、李承嗣将劲骑数千助瑾,瑾败,因与拥州民俱来。”“我(淮南)兵皆江淮人,轻弱善水战,不任骑射,至是得河东、兖、郓兵,而军声益振。俨、承嗣故河东骁将,晋王李克用深惜之。”这支骑兵以后成为了杨行密傲视南方群雄的资本。
2、选贤任能、重视人才
能否招贤纳才是决定一个政权兴亡的重要条件。杨行密作为一个清醒的统治者明白自己初起事时的“三十六英雄”是一个比较闭塞的集团。要取得更大的发展必须不能仅仅局限于这样的小圈子,而要招纳天下间的英雄以补充新鲜血液,以吐故纳新。
杨行密在庐州时就招纳了一批人才。其中比较杰出的是文臣中的袁袭、高勖、戴友规等人。他们的表现在杨行密崛起的过程中的表现已经在上文中提到。史称“袁袭运谋帷幄、举无遗算,殆良、平之亚邪?以览济宽,事非得以,盖时会有固然尔。高勖志务农桑,仁者之言蔼如也。戴友规数言决策,独探本源,可谓谋臣之杰出矣。”
杨行密对于人才不仅能够做到人尽其才。而且对于原属于敌对集团的有才能者也能加以擢用。
在夺得宣州时杨行密又招揽了一批文臣武将。比如原属秦宗衡部将的安仁义,骁勇善战,名冠军中。宣州的另外一名勇将周本,号称勇冠三军。被俘后杨行密用其为帐下牙将,每次都能“奋跃先登,攻坚摧锋。”为杨行密立下了赫赫战功。为了拉拢原赵锽谋士李德诚,杨行密将同宗之女嫁之为妻来表示对其的看重。结果赵锽死心塌地的效忠于他,常从征讨,出谋划策。这批人才都对杨氏的创业起了积极的作用。
杨行密的宽宏气度也是其能够换取贤才对其效忠的一个重要原因。当杨行密旧友宁国节度使田頵发动叛乱的时候,一批田頵的属吏也卷入了其中。包括善治金谷的宣州长史骆知祥以及文词优美的观察牙推沈文昌。尤其是沈文昌曾经撰写檄文辱骂过杨行密。等到田頵败死,杨行密对于这两人不加惩治,反加擢用。用骆知祥为淮南知计官,掌管财政。史称其“励精为理,事无流滞。”又用沈文昌为节度牙推,居幕府右职。这两人之后都对杨吴政权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正是杨行密能够执行正确的人才战略,才使得这一集团能够逐步发展壮大。
3、顺应民心、发展生产
杨行密出身孤贫,少时历经艰苦。因此比较了解民间疾苦。 他明白只有顺应民心才能够确保自己的长期统治。
战火虽然平息,但江淮间长期存在的地方武装集团依旧活跃,严重影响了人民的生活和生产安定。杨行密及时采取有效政策,以求迅速安定乡里。“先是江都多盗,令虽严,莫能禁止,及是为简获者,必询其部分姓名所盗之物,尽其面,于是寇窃皆息。”同时又利用当地土豪熟悉情况的优势,以求整治社会环境。“行密得淮南,以霍邱地界南北,盗贼交会,难可防限”,于是利用当地人朱景“且伺北鄙之奔突。”“景招合无赖年少,得绝技者百余人,抚驭之,尽与捕猎,暮分巡警,月余而材技疆力,无有及景者,以是服从如一,沿淮群盗莫敢犯之。”这些举措是的人民得以在比较安定的环境下生产,从而顺应了民心,也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发展。
江淮之间本为富庶之地,但是经过长期混战,早已经变得疮痍满目。“八州之内,鞠为荒榛,圜幅数百里,人烟断绝。”杨行密见此情景,立即“招合离散,与民休息,政事宽简,百姓便之。”同时他本人也务行节俭,“赐予将吏,帛不过数尺,钱不过数百,而能以勤俭足用。非公宴,未尝举乐。”
为解决财政困难和物资短缺的问题,杨行密本想通过以茶盐换取民间布帛的方法来充实军用。这时幕僚高勖建议道:“兵火之余,十室九空,又渔利以困之,将复离叛。不若尽我所有,以邻道所无,足以给军。选贤守令,劝课农桑,数年之间,仓库自实。”杨行密采纳了该意见,结果“未及数年,公私富庶,几复承平之旧。”为杨吴政权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五、结语:
黄巢之乱使得唐王朝彻底丧失了其对淮南的控制,淮南成为各军阀争夺的战场。在这一过程中,杨行密以其卓绝的政治军事才能成为当时南方唯一能抗衡中原的统治者。杨吴政权的崛起抵抗住了中原地区军阀的南下,为南方各割据政权赢得了生存发展的机会,并且也为以后南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考政策 | 中考状元 | 中考饮食 | 中考备考辅导 | 中考复习资料 |